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按照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甘肃省于2021年7月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
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仅2022年累计向“三农”领域投放贷款564亿元,甘肃金融控股集团为1570户“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融资担保108.98亿元,全省1263个村获得3089家民营企业投资179.79亿元……一年多时间里,甘肃广泛凝聚多方合力,探索“兴村”路径,广大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实效。
山东省在武都区湘鲁食品公司注册的满天红辣椒加工基地。图片由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提供。
培育特色产业 推动特色产业振兴
去年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和乡村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实验性、推广性的项目,44家民营企业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入选第一批“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典型项目。
省农业农村厅抓住强产业核心,发挥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优势,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及地方性特色农产品,打造“甘味”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外引内培力度,新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
民营企业争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业链上做文章,创新延链补链强链,利用产业带动农户、各合作社,让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依托会宁县土地资源优势,我们打造高标准示范农业基地,培育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开发特色化、多元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附加值,促进企业多维度发展、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探索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银河国际集团董事长林熙明介绍,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开发、技术运用,集团协助当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黄羊河农场马铃薯机械收获。图片由甘肃农垦集团供图
强化金融服务 提高金融支持能力
各地方“报需求”,工商联“当红娘”,民营企业“重效益”,各地积极搭建地企合作对接的平台,动员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动员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到本地乡村振兴中来。
全省金融机构发挥应急周转金转贷作用,解决企业“转贷难、转贷贵”难题,牢牢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作用,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还积极创建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架设银企信息互通桥梁。
“我们聚焦全省23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落实好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对有生产经营能力、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省、市、县三级行联合作业、加快调查评估效率,累计向111户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0.89亿元。”农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郭永强介绍,农行甘肃省分行按照与省工商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万企兴万村”行动名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扩大生产经营。
甘肃金控集团自行动以来发挥政府性担保的增信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倾斜,贯彻落实了53条稳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从扩大总量、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加强合作四个方面全力推进稳企纾困任务。
天津市在会宁县杨崖集镇帮扶建设的中药材产业园。图片由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提供。
汇聚多方力量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姚川社78岁李秀珍老人每天可拿到工资120元,王河社的残疾农户从事剪枝、抹芽、锄草、浇水等工作,年务工收入3万多元。”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翟玉生说。
2017年,翟玉生通过招商引资前往通渭创办公司。这几年,他与当地农民一起发展金银花产业,吸纳困难户就业,开展公益性捐献,企业与群众携手建设美丽乡村。
“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拓展企业引进和产业园区共建,帮助脱贫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引导落地东部企业223家。”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严和平介绍,连续举办“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653亿元,共建产业园区78个,建立起东西部协作签约项目联动机制。
去年,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还开展“民企陇南行”活动,邀请省内外重点企业代表400余人赴陇南市各县区实地考察,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97项,签约投资额425亿元。(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