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履生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往往是通过月亮或灯来表明夜色以及它特定的时间。如此,月和灯成了一种表现黑夜和照明的符号。这种符号性的表现如同文学中的假借,由此及彼,从而使中国绘画在表现上呈现出了超于日常的特色——黑夜不黑。
中国历代画家非常巧妙地利用灯来传达特定的时间关系,最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整幅横卷中,人们所能看到的是明亮如白昼的景象,丝毫没有人们平常所见的“夜”的感觉,但所表现的确实是黑夜。
在齐白石的艺术史上,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内容。在他所画的新题材中,灯成为引人瞩目的一点新鲜。他虽然画的是生活日常,如他所画的那些乡间风物,蔬果、草虫之类,都让人们看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
今天,当人们看到齐白石所画的那些灯,能够让人联想到齐白石的历史和生活,看到他在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家中桐油灯下雕花的手艺,看到他“五出五归”中旅店灯光下记事的日记,听到他在法源寺灯光下刻印的声响,如此节衣缩食省出来的那点光亮,几乎是他一生中一半光阴的相伴。所以,他画灯的意义就超越了日常。
这是齐白石不同于他人又高于他人的另一方面。因为他画了很多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包括像柴耙、算盘、油灯等一些生活器具。可以说,齐白石是历代画家中画灯最多的画家。虽然在齐白石的经历中可能见过或用过无数种灯、烛,可是在他的关于灯(烛)的绘画中,所画的是民间所用的最基本的款式,其造型是最简单的带把的豆形灯。这种灯在主体之外,上面还有分离的装油点灯的灯盏,一般有陶和铁两种质地。齐白石舍繁就简,是因为这种灯的造型具有典型性,比较适合他的写意和笔墨,往往是寥寥数笔就能画出基本的结构,同时也能呼应与之关联的其他物象。
显然,齐白石画灯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灯与其他物象的搭配来表达超于一般画灯的意义,或者说其画灯不是为了画照明,而是画灯所联系到的一些社会内容,从而扩大了画灯的意义,也表现出了他画灯的情怀。这些由灯为主体所构成的不同内容,不管是文人的情调,还是民间的趣味,都表达了他的胸襟,以及他独有的幽默。因此,他通过灯与不同物象的搭配,形成了不同的情调和趣味。
齐白石89岁时画了一根红烛下的老鼠正在嚼蜡,题《嚼之无味》,他以老鼠的视角画偷油的老鼠,“夜烛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这种打油体的民间趣味,反映了齐白石艺术中的乡间情怀。
(摘自《大匠之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