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寻找甘肃非遗文化制作技艺之三——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活 成县竹篮寨泥塑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23-02-03 09:08:04

原标题: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活 成县竹篮寨泥塑

寻找甘肃非遗文化制作技艺之三

竹篮寨泥塑

成县竹篮寨,位于成县抛沙镇东北角,四周高中间低,古时周围竹林茂密,形似“竹篮”,寨子因此而得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泥塑之乡,其绝活泥塑是一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技艺,系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千年的泥塑

竹篮寨泥塑,历史可追溯到近千年以前的北宋时期。

据《成县县志》记载,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春,成州(今成县)大旱,农作物焦枯,面临着饥荒,崇仪郎赵清臣带领数千善男信女去鸡峰山罗汉洞祈雨,三日后,普降大雨,庄稼得以挽救。赵清臣为感谢神灵的恩惠,在鸡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阁,因此,鸡峰山的香火非常旺盛,远近朝山赴会进香的人们,踵趾相接,络绎不绝。

有庙就有庙会,这时,庙会上开始有专为供奉之用的“普贤”“玉皇”一类彩塑的泥人出现。而竹篮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们便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小型的泥塑玩具,到庙会上去卖,赚点零钱补贴家用。有观点认为竹篮寨的泥人就是由此时而起。

 取土是制作泥塑的关键

由于竹篮寨泥塑最早是用于供奉的“玉皇”“普贤”等泥人,所以,成县竹篮寨泥塑还有一个更为亲切的名字:竹篮寨泥娃娃。最为出名的造型便是“鸡公”“胖娃”以及羊哨、鸽子哨等。

这些“泥娃娃”有泥货和窑货之分。

泥货是直接用模具翻制,晾干后涂彩成形,以公鸡、憨娃打肚、狮子、老虎等系列作品及《十二生肖》为代表作。

窑货则是用和好的胶泥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以单件作品为主,有羊哨、狗哨、马哨、鸽子哨等,这些作品相同的特性是装上做好的竹笛即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制作泥娃娃,一共有六个步骤。取土、和泥、制泥坯、涂白彩绘、烧制,最后装置哨子。

取土是制作泥塑最关键的第一步。

竹篮寨的土壤中沙子很少,土质柔软细腻且含有油质,黏性好。泥色红而不嫣,黄而不娇。脱胎出来的泥人,表面洁净光滑,晒不裂,水浸不烂,是制作泥塑的优质材料。

和泥,要把土砸碎后,再用农家用的竹筛子把土筛出来,除去土里的杂草和大的土块,最好来回多筛几次,然后在筛好的细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放置两小时,让水完全侵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后,杂质就逐渐没了。

这样,再将撕开的适量棉花用力砸入泥中,大约半小时后,再将和好的泥装入盆罐之类的器皿中,放置在湿润的地方。泥团轻轻撕开,棉花排布均匀,就说明棉花与泥巴已经完全融合。

泥和好后就可以进模具了。

艺人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泥团擀成圆形,然后再用力拿木棒敲打,等打好后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使其成形,等泥坯风干以后,还要进行涂白彩绘和烧制。

 雪白色的涂白上色

不看如何涂白彩绘,那就不算是真正见过了竹篮寨泥塑。

所谓涂白,就是给做好的泥坯玩具用白土打上白色底色,这种白土是竹篮寨独有的。

这种像雪一样白的土在离村大约2公里的一条小沟里才能采到。找到土后把土砸得越细越好,再来回用筛子筛几遍,然后把木匠用的皮胶在锅里熬化,再按比例把筛出来的细土放在锅里和皮胶一起熬上十几分钟。

熬好后再给这些泥坯涂上,涂白时是用勺子直接从头灌下,再用大刷子刷,但一定要均匀。然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这样光泽度和韧性相对较好;不能暴晒,这样会产生裂纹或上的底色容易脱落。等涂白干后就可以上色了。

竹篮寨泥塑的代表作“鸡公”“胖娃”等,造型简洁、饱满、夸张,憨态十足,其艺术特征与成县吴挺陵园的石羊、石翁仲等宋代石雕作品,有着相同的造型风格。

竹篮寨的泥塑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堪称达到鼎盛。而今,如何让这门带着悠远乡土气息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于这些“泥娃娃”中发掘新的商机,值得关注。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