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朱彦军的诗意人生

来源/ 来源: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3-02-05 19:30:06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通讯员 柳娜 李娟淑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努力过了,风雨过后必定有彩虹。”2月3日晚,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来自静宁的农民工朱彦军一举捧得亚军,在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的感言朴实而诚恳。

这个结果,于他是惊喜,更是意外。

有人问,一个为生存奔波的农民工,可不可以拥有梦想;有人问,连高中、大学都没上过的人,敢不敢去大的舞台上挑战自己;还有人问,当我们受到生活的碾压之后,心中的坚持还值不值得守候……

而这些问题,在朱彦军那里,都能找到答案。他从来都相信诗词的力量,诗词让人间充满才思和柔情,浪漫和温暖。

走向北京 走向心头的那抹微光

告别《2023中国诗词大会》舞台后,朱彦军很快就回归到了简单而琐碎的农家生活。为了迎接他回家,妻子陈玉玉早已把屋子的各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连花花草草都修剪了,整个屋子充满生气。唯一没有动的,是丈夫的书桌书柜里的那一大堆“宝贝书”,“怕整乱了,他找不到又要怪我了。”陈玉玉笑着说。

饱读诗书的朱彦军儒雅清秀,50岁的年纪,却有着轻盈洒脱的“少年感”,只是和他握手时,你才能感受到岁月和风霜的痕迹。此次的北京之行,对于朱彦军来说,可谓是惊心动魄又让人倍感留恋。

“醒着是诗,睡着是诗,不用为生活琐事而计较,所有的一切都和诗有关,和心中的热爱有关,怎么能不美好呢!”热爱诗词的朱彦军一直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粉丝,每次《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时,他都会带着全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战。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精彩对决,他情不自禁也想站在这个舞台,和高手一决高下。去年,他报名参加海选,在手机答题通关后,接到了上央视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通知!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接到诗词大会比赛通知了,两年前他就通过海选,拿到通知,但因为家里要供养两个大学生,急需钱用,这个心愿被搁浅了。兴许是蛰伏在心中的那把火一直未曾熄灭,他渴望站在诗词大会舞台上的愿望在这刻格外强烈。

对于此行的结果,家人并不看好。父亲说:“你看那上面坐着的是谁?蒙曼、康震!都是啥实力!你再看每一场的选手都是啥实力?博士、博士后……再看看你,不但50岁了,还是个初中毕业,说白了就是扫了个盲。平常看书、看电视还要把字典放一边随时准备查的人么,咋上人家电视呢?这是背着鸡蛋去北京碰石头呢!”妻子说:“有那时间不如多挣点钱,两个大学生娃急用钱呢。”话这样说,行动上一点都没迟缓,妻子赶忙张罗着给他置办进京的两套“行头”,对他说,“去北京把你的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了。”

“北京,我来了!”晨光熹微中,朱彦军朝着梦想出发。

吟唱生命 点燃高光时刻

“每天早起背诵诗词,和其他选手交流学习,中午进录影棚,凌晨三四点才收工。”参加诗词大会的日日夜夜,朱彦军心头像被点燃了一把火,有不自信,有紧张,更多的是激情和喜悦。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里集中了太多优秀的人才。

一个5岁的孩童诗词背诵量超过了500首;一个北大光华学院的博士后,他是上赛季亚军,就冲着冠军来的;更有一个“大神”级别的选手,带来了一款自行研发的“火拼诗词”软件……这让第一次登上大舞台的朱彦军略有了“胆怯”,但更多的是珍惜。“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点拨,有的选手推荐更优的学诗软件、小程序,有的选手教我分辨哪家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书籍品质更好,这些都让我每一刻都在成长。”

在压力和温暖的激励下,朱彦军在《中国诗词大会》第5场、第9场以及总决赛中的表现,精彩连连。

在诗词大会第5场舞台上,朱彦军身着蓝色工装,手握话筒,目光炯炯,声音沉稳有力,在“画中有诗”环节中,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缓缓诉出,为自己和团队赢得了宝贵的分数,自己获评本场最佳选手称号。

在诗词大会第9场舞台上,一路过关斩将的朱彦军显得愈发沉稳镇定。民间出题人张煜东用“羊毛毡”创作了一名在太空漫游的“航天员”,并用动画的形式将“航天员”的形象和诗词的蕴藉内涵巧妙相融,要求选手依照动画情景答诗。朱彦军略加思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便脱口而出,得到评委和观众连连夸赞,掌声响彻全场。

总决赛当晚的飞花令环节,诗中要包含“酒具和数字”,难度系数极大,但朱彦军给了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杯”“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一首首脱口而出的诗句,让他进入冠亚军终极对决!

比赛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让他烦恼。“因为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严重影响了现场发挥。注意了普通话发音,就影响了诗词对答;专注对答诗词,又发音不准,经常惹得工作人员着急上火。”谈起自己存在的问题,朱彦军略带遗憾。

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成长与进步。朱彦军说,“上央视绝不是学诗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前对于诗词,我只停留在个人对其意境的欣赏层面,从来没有触类旁通地多层次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从上央视开始,能够重新出发,在余生做最好的自己。”

静宁成纪文化城。

朱彦军的“逆袭”不是偶然

从农民工到诗词大会全国亚军,朱彦军在很多人眼中实现了“逆袭”。

这两天,成为流量担当的他,电话早已成了热线。亲友们陆续打来电话恭喜,不断有陌生人发送请求想要添加他的微信,甚至半夜三更也有抢新闻的敬业媒体来电,甘肃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朱彦军”霸屏……

面对突然的“走红”,朱彦军始终保有平和的心态,“我能够站上这个舞台,背后离不开父亲和恩师的支持。”

对于朱彦军的喜好,父亲是全力支持。“小时候,父亲每月工资只有30元,但他舍得给我们订报买书,《少年文摘报》《语文报》以及诗词类的各种书籍,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

“就怪我初中的时候没有坚持下来,不然说不定我现在就是一个大诗人呢!”现在,朱彦军对于自己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的经历还是耿耿于怀,“打工生活的艰辛,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年少时对于城市的美好想象,在拥有第一份工作时就被击得粉碎了。”

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在冰冷的工厂流水线边、在简陋的异乡出租屋里……在年少轻狂的时期,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苏东坡等著名诗词作者的璀璨诗文成为了激励朱彦军的力量。

《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决战之夜,诗词圆了朱彦军的梦,同时拥有了高光时刻,也是对朱彦军二十多年从未改变对诗歌热爱的最好回答。

“重新出发,在余生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名人”后,朱彦军选择依然守候在这座小山村,还是忙碌着田间地头的那些农活。

当然,还有他爱的诗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