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上,来自平凉市静宁县的农民工朱彦军,以惊人的诗词储备量击败百人参赛选手,最终一举夺得亚军,一夜爆红全网。
“天道酬勤,水到渠成!”梦想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朱彦军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饱读诗书,养成了纯正的文学趣味,也让他在诗词大会上,一露锋芒。
平凉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美誉,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道源文化、佛宝文化、祖脉文化、医养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明代洪武四年平凉创建学府,重教兴学之风蔚然大观,柳湖书院更被关陇士子赞誉为“人文蔚起,科第联翩”的人才渊薮,“崇文尚读”风气自古有之。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平凉书香门第众多,会读书的古今平凉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如王源翰世族、刘曰萃世族、江锭世族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代代赓续的崇文尚读之风。
崇文尚读之风离不开个体的力量,更有从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和自上而下的推动。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步伐,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从市级图书馆到街头的城市书吧,从轻触手机屏幕到文化一体机电子阅读空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悄然在平凉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他们承袭耕读传统
让尚读之风传承
在平凉诸多的书香门第中,王源瀚世族当首屈一指。
据平凉文化学者傅胜利考证,王氏世族的崛起,起自明嘉靖时的王延龄。王延龄,号苍崖,遵教里(今仁大一带)人。曾任山西介休县丞、知县。兴学息盗,政声丕著。有《苍崖集》五卷刻行于世。子王守。孙王大才,初任四川大足县令,后升云南曲靖同知。大才雅意林泉,毅然回籍,筑室家园,读书不辍。时兼染翰,笔法一尊古人,为文主于庄丽。长子王珙,自号山林野客,贡生。立志读书,至老不辍,著《素位录》一卷。次子王琪,字襟崆。少颖达,好古博学,家世藏书数万卷,一一评骘丹黄,撷其精英,至老不少倦。为文有体,诗亦入格,至今言文学者,尤必曰王某云。所著有《袜线集》十卷,藏于家。三子王瓆,字襟白,崇祯辛未进士,授湖广提刑按察司分巡武昌监军道佥事。崇祯末抵抗张献忠流寇,收复武汉。入清后归里,屡召不出,著有《芝兰斋诗》若干卷,刊行。王源瀚即为王瓆嫡派后裔。王源瀚字奋涛,号海门。光绪十二年进士,官江西南康知县,晚岁历主阿阳、柳湖、五原各书院讲席。著《六戊诗草》六卷,陇上学者慕寿祺称其诗:“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其诗纪史,实有“陇上杜甫”之誉。其子王曜南,字有轩,号午天。受父严教,从小博览群书,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是晚清甘肃科举史上的佳话。王曜南赴京会试期间,积极参与“公车上书”,为甘肃在请愿书上签名的61位举人之一。清末民初,在家耕读教子,以度晚年。著《学古轩诗草》,人称“学古有获,平淡增趣”。王曜南之子王尔全,字安卿,人称“四少”,民国初毕业于省优级师范,1941年,创办了静宁中学,开静宁现代教育之风化。诗文书法俱各擅长,所育英才较多。王氏一门诗礼传家,屡有著述,经历三代而不衰,陇右罕有,实属难得。
刘曰萃世族也是当之无愧的书香门第。傅胜利查阅了相关典籍,走访了有关族人,梳理其家族脉络。刘氏发达,始自康熙、雍正朝的贡生刘元。刘元事迹不详,但他的继室江瑞芝却是一位奇女才女。刘元、江瑞芝之子刘曰萃,字正占,号三梅、幼年受其母江瑞芝严教,“读书甚博,工诗文,善书画”。教授生徒,门多伟士。所与往来如李杏村、化鼎吉、马擢三、穆范庵,皆一时之俊,而公年最少,品学推为第一,静宁诗文唱和之盛,无过其时,有《三梅斋诗稿》行世。刘曰萃子刘伯鷃,号小航,道光辛巳恩科举人,任泾川学正,敦煌县训导,庆阳府教授,名重一时。刘氏后人刘仿穆,号春甫,曾任通渭训导,兰山书院山长,工书法。刘继穆,号石樵,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再后刘祖禹字锡卿,号梅亭,前清增补邑庠生员,善书。刘思恭为其子。思恭一名寺公,字子安,又字紫庵,行四,生于民国六年(1917)三月,世代书香门第的熏染,加上禀赋不凡,少年时的刘子安即可吟诗作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考入兰州后期师范,为诸生翘楚,深得陇上学者慕少堂、李行之诸大家的垂青。毕业后,先就教于平凉女师、力行公学;后受静宁王尔全之邀,从教静宁中学。诗作多轶,少量收入《长夜集》中。
书香门第江锭世族与刘曰萃世族有颇多渊源。
据傅胜利考证,江氏祖上江深,明成化朝任四川夔州府照磨。其子江岳,字永镇,嘉靖十二年选贡,任四川广安州判,清慎慈祥,征税不扰,后致仕。江岳之子江玉泉,字汝达,万历六年选贡,任四川灌县主簿。江渤字汉海,为江玉泉次子。性鲠介,慎名节,恬退自矢,不喜纷华。除知山西芮城县,解组之日,囊橐萧然。“渤穷经有得,归里杜门,手不释卷,所著有《春秋题旨》若干卷,藏于家。……自广安、灌县以迄芮城,父、子、孙三世拔萃,清德相承,亦可风矣”。江渤元孙江锭,字彝珍,癸巳万寿科举经元,拣选知县户部学习,诗文清丽。曾参与康熙《静宁州志》的编修。江锭长子江自岷,字汇百,雍正丙午科举人,候补知县,乾隆十年,代理长芦富国场大使。其女江瑞芝,系明清时期静宁唯一之女诗人。《甘肃通志•才女传》三卷十八:“江瑞芝,字天香,静宁江自岷女,副贡刘曰萃之母。幼从父学,性颇颖慧,及父官天津,女红之暇,博览群书,尤耽吟咏。” 晚年与其夫相与唱和,赌茗为胜,人皆以易安夫妻目之。诗作“至性缠绵,韵成天籁”。著有《蝉鸣小草》60篇行世。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意识浓厚的环境里,江家出了这么一位才女,凤毛麟角,堪称静宁人的骄傲。
慕天颜世族也是平凉的书香门第,相信无人反驳。
慕天颜祖上原姓慕容。慕天颜祖父慕容三让,字敦礼,静宁阜民坊人。明崇祯十六年入贡,任河南灵宝知县,有惠政,值流寇乱,练义勇以靖地方。慕天颜从叔慕节、慕谦,分别为康熙朝贡生、廪生。慕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顺治乙未进士。清朝著名的理财家、实干家。平生以文章经济为己任,兴利革弊,筹集军备,疏通漕运,出使台湾,颇多建树。官至督抚大员,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从政每有心得要领,辄为笔录记载,有《抚吴封事》八卷,《楚黔封事》二卷,《督漕封事》一卷,《集瑞陈言》一卷刊行。慕天颜弟近颜、霁颜,一授翰林院孔目,一任广东昌化知县。长子慕珏,字瑟玉,任兵部主事,转郎中,升广东分巡肇高廉罗按察司佥事。仲子慕琛,字嘉玉,康熙壬戍进士,任职礼、工部。其他诸子:慕珽,候选知县;慕国璿,乙卯科举,京闱授中书;慕国瑞,贡监;幕国瑛,贡监,候选行人司;慕国琠,贡监,任广西平乐府知府;慕国璜,任陕西兴平县教谕;慕国珣,己卯科举;珣子震生,甲午科举……慕天颜官高位重,子孙发达,世代簪缨,陇上罕有其匹,连祖上也跟着沾光,慕天颜曾祖慕容直、祖父慕容三让、父慕忠均被朝廷诰赠以“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巡抚江宁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显衔(清代只有一品大员才能诰封到曾祖),皇恩浩荡,少出其右。
不被外人熟知的叶桂世族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叶桂,字芗林,静宁州城人。乾隆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奉直大夫,任湖南道州(书法大家何绍基的故里)知州等职。善书,书法茂密严整,功力深厚,偏工汉隶。叶桂长子叶述桢,字干臣,号石农,乾隆丁酉科拔贡,例授徵任郎,诰封朝议大夫候选直隶州州判。善篆隶。叶述桢长子叶增庆,字少农。拔朝贡一等,出任直隶,历署东光、易州、衡水。由军功升通州知州其孙叶祖修,字敬吾,光绪乙未科进士,后任山西五寨知县,民国初年任高平县长,擅长书法。叶家“簪缨四代”,为“陇干望族”。
“上述王刘江三家,世代居住平凉市静宁县新街,时至今日,王刘后裔仍在此居住,新街可谓静宁的‘文化街’。”
傅胜利说。现今新街的居民依然十分重视读书,崇文尚读之风延续至今。
青土坡李氏家族亦是平凉静宁有名的书香门第。据修于民国年间的青土坡《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一族之源流,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谱序称:“人文蔚起,甲第云连登贤书者一人,膺拔萃者二人,乡贡者二十一人,廪膳增广文武入庠者几二百人,其他读书立品显亲者代不乏人。”据研究者考证,明代天顺间,李氏一族李镇邦自山西阳曲迁居于甘肃“庄浪路”(今庄浪县,为元代旧称)青土坡(今静宁县仁大镇李河村)。始祖李镇邦,中进士,官历江浙嘉兴府同知、湖广岳州府知事等。后有贡士李果珍、江夏水利同知署杭州府知事李良、天启甲子科举人李敏盛、汉中府教授汉中府教授李芳等。清代有恩贡、富平训导李士毅,岁贡李仁美,岁贡、同州府训导李本绪恩贡李仙枝,恩贡李本濂,岁贡、汉中府西乡县训导李本橂,恩贡李永新等。
其中出于青土坡一支的李宝善,清未廪生,受新时代思想的影响,投笔从戎,先后在甘肃陆军学堂和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值辛亥革命爆发,作为学生军的一员与甘肃同乡一道参加了武昌起义。后至新疆叶城县任国民学校校长,获新疆省长特奖银质学务奖章,为叶城地区现代新式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后返乡在本村及本县雷大乡等地开馆授徒达12年之久,光大了李氏耕读传家的门风。民国三十二年后,任教于西宁回中、昆仑中学。著有《李宝善遗札》。李宝善长子李庆芬,投笔从戎,先后任青海民和县县长、129军上校秘书长等,建国后任西宁市政协委员,著有《李庆芬诗文集》。李宝善二子李庆萼民国后期毕业于重庆大学,后在青海、静宁等地任教。李宝善四子李庆蕃,毕业于国立兰州大学,曾任职于西宁人民银行等。李宝善李镇孙子任教于高校,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
青土坡李氏家族子孙,散播各地,多学业有成,在各自领域各有建树。
他们喜爱阅读热衷藏书
带动多人跻身阅读行列
在平凉今天的书香之家中,有些家庭不仅自家热爱阅读、热衷藏书,还会发扬风格惠及他人,带动了更多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平凉市民张晓莹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中式的家具、精致的文玩、浩瀚的图书共同构成了特有的东方古韵,使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一份沉静悠远。
张晓莹家共有两个书房,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丈夫的,都布置得古色古香。从中外名著到人物传记,从古今诗词到外国文学,有六七千册图书,而最多的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书斋案头上摆放着做工精湛、情调雅致的微型几架,作为日常的文玩雅趣之物。
张晓莹和丈夫经常会赠书给前来索书的文友。“一本好书就像一个相处多年的挚友,瞬间被人拿去心里有些不舍,但毕竟能和友人通过阅读一起提升,一起进步,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张晓莹说。
王知三是平凉民俗文化学者,他的30平方米的云鹤书斋,分藏书间和工作间。藏书间里,密密麻麻陈列着历史文献、地方文献、民俗、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等书籍,多达1万多本,而这些书中,有不少是他在50年间自己的著述。
正是在这间书斋里,王知三写就了《伏羲文化论集》《羲皇颂》《关陇文化探微》70多种著作。这些著作,使王知三在平凉民俗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奠定了他在静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知三为人慷慨,乐于将书“广赠同人,嘉与后学”,至今已赠书1.6万余册,其中为甘肃省工会等单位捐赠图书上千册。
知名诗人李满强,书房的名字充满诗意——听雨轩。李满强的“听雨轩”有15个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基本上是文学方面的书籍。“我的写作的力量,都源于这个书房,源于在这里的阅读和思考。这几年我一直大量阅读经典的书籍,譬如张岱的《陶庵梦忆》、沈复的《浮生六记》,国外的帕斯、里尔克、谷川俊太郎、帕慕克、米沃什、卡佛、辛波丝卡、特朗斯特罗姆等等。我知道,要建造自己的小木屋,得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别人屋子修得有多好。”
李满强的书房的单人床上堆满了书籍和报刊杂志,也放着一个小本子和笔。入睡前他总要翻几页书,这时候常常会有那个叫“灵感”的东西来造访他。有时候睡下之后,朦胧之中会有一些词语和句子折磨得无法入睡,他就半夜爬起来,记在小本上,第二天再加以延伸和修改,很多诗作就是这样写成的。
“书房对我来说,既是暗夜里浮现的高地,可以仰望星空,俯瞰尘埃;更是曙光里真实的港口,从这里出发,可以抵达诗和远方。现在的速度太快了,我以为要慢下来,看书、写字、品茶,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李满强说。
这些年,书房中的书被“讨要”去多少,李满强已不记得了。但能给别人输送精神的养料于他是件愉悦的事。
除了私人赠书,有许多书香之家还会不定期为一些山乡的孩子捐赠图书,这些公益行为不仅助推了全民阅读浪潮,更弘扬了行善积德、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
构建精神高地
全民参与共沐书香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崇文尚读之风离不开个体的力量,更有从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和自上而下的推动。
平凉将最宝贵的土地用来建设大型公共阅读设施,体现了平凉对文化的尊重和倡导阅读的决心。市图书馆设立在平凉柳湖公园周边,让游人在悦目之余,更醉心于书香。
市图书馆多维度推进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四维一体”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即:以市图书馆为中心支撑,构建中心城区图书馆分馆(阅览室)服务网点,布设数字化工程服务网络,建设特色城市书房和书屋、书吧,全力拓展中心城区公共阅读服务阵地。文献配备量达5万多册,全市各点接待读者达9万人次,推进特色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多元化建设。
书香阵地的建设,激发了全民阅读活力。市图书馆组织开展爱阅之城·我光荣——平图阅读推广人短视频展播、“开卷读平凉—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书香平凉”全民阅读系列讲座、“同城共读·万卷共知”阅读知识线上竞赛、“书香家庭”“书香社区”“阅读之星”推选、珍贵书影巡展、“陇右寻珍”平凉市家谱征集展示、“跟着期刊看世界”阅读推广、“陇韵书香 智慧阅读”公共数字文化线上推广系列活动,由点及面,广泛发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蔚然成风。
多种形式的推广宣传活动,点亮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拨亮人们的心灯。
全民阅读活动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线上阅读,利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为载体,满足百姓多样化阅读需求。市图书馆通过“网、微、端、屏”互补共进的阅读推广宣传矩阵,长期展播《图图讲绘本》《一趟书的旅程》《平图诗苑》等自建栏目8个。开展“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招募全民阅读推广人(志愿者)112人,陆续推出“爱阅之城—我光荣”阅读推广短视频展播、“山河作卷 家书为答”诵读短视频展播、“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诵读作品展等。据《全国公共图书馆微信微博检测月报》《全国公共图书馆视频服务监测季报》数据统计,平图公众号、抖音影响力稳居甘肃省市(州)公共图书馆第1名。
从图书室到“农家书屋”,从全天自助借阅到手机线上图书馆,从常态化的品牌阅读活动到持续多年的读书日,平凉一直在尝试和创新。如今市民们总是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找到一处僻静的空间,与文字邂逅。
在一个城市当中,美丽、宏阔的硬件建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那静水流深的文明培育和文化素养。平凉人对阅读的价值观,以及政府层面对全民阅读的积极推动,使城市文化变得厚实而深沉。
书香氤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气质。平凉这座拥有深厚崇文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书香正借着春风,送来阵阵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