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走近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2-07 08:44:00

春节期间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近看山石竹木,文人风骨跃然画上;远望水波烟云,一纸阅尽千里江山……在苏轼真迹《潇湘竹石图》等一件件文物面前,观众流连忘返。

苏轼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高洁的人格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次特展整合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的收藏,包括苏轼真迹《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阳羡帖》等274件文物,让苏东坡的粉丝们一饱眼福。

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被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艰苦,他仍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四川博物院总策展人谢丹说。

以一幅《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当地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以陕西凤翔为政治生涯的起点,苏轼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了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观众重读这首词,胸中豪情油然而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在黄州铸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丰碑。展览展出了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明代仇英所绘《后赤壁赋图》、明代许光祚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等珍贵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不言自明。

行至诗抄《别海南黎民表》,脑中浮现儋州百姓以及好友携酒相送、执手泣涕的场景,苏轼的人生回顾即将结束。“无论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的境遇,每个人都能从苏轼的经历中受到启迪,这便是他的魅力所在。”谢丹说。

时间线外,展览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呈现出更加立体的苏轼形象。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文物、轶事,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是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全才。其词开豪放词之先河,使北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其诗气势豪迈、信手拈来,晚年又追求闲淡简远,字句间韵味无穷。其文行云流水,随物赋形,题材广阔,章法奇特,名列“唐宋八大家”。此外,他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和中国文人画理论与技巧的开拓者,留下了颇多佳作。

竹是正直气节的象征,苏轼对其情有独钟。以“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为准则,他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让画竹成为一件寄托高洁性情的雅事。后世画家凡画墨竹,无不受影响。《潇湘竹石图》包含26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共计3000余字的题跋本身就是艺术史的组成部分。

本次展出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是目前苏轼传世书法中字数最多的作品。《洞庭春色赋》作于元祐六年(1091),当时苏轼在颍州任上,安定郡王赵世淮以黄柑酿酒,取名“洞庭春色”。他的儿子赵德麟与苏轼关系友善,以此酒相赠,苏轼便乘兴作《洞庭春色赋》。据记载,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苏轼外任定州,以松醪酿酒。定州是古中山国,故苏轼将酒取名中山松醪,并因此作赋,完成了这幅大气而精致的书法。

一同展出的还有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阳羡帖》。此帖为苏轼写给友人的有关阳羡买田信札的后半部。虽只有60余字,字里行间风流胜赏,系苏轼晚年手笔。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

由唐而宋,苏轼的家乡眉山发展成为书刊之城。彼时印刷事业发达,百姓读书风气盛行,以致出现“佣贩皆诗书”,文化名人、家族不断涌现,高中进士者多达900余人。宋仁宗曾感慨“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透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出土的灰陶房,可见苏轼年少时住处的形貌。展厅中以宋式家具复原了苏家书屋,并配以三苏家风的视频讲解。展览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们可以坐在宋式家具上,体验宋代文人点茶、焚香、挂画、插花之雅趣。

宋代的四川经济发达,有“蜀地膏腴,亩千金”之说。蜀茶、蜀酒、蜀盐、蜀锦等产业兴旺,也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宋代精品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的精神世界。(李凯旋)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