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望关楞上村经济林。郭林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黄顺 刘再义 王海红 伏星舟
近年来,陇南市努力克服疫情、灾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抢抓国家和省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利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强种植、强养殖、强劳务,扶弱势,降开支,通过“三强一扶一降”,增收与节支并举,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实现稳中有增。
武都区郭河镇营山花椒产业。
壮大产业,夯实脱贫群众增收基础
周忠义是武都区外纳镇周家山村的油橄榄种植大户,承包荒山荒坡640亩,去年鲜果产量达26吨,收入达18万元,带动周边群众60多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2022年,全市油橄榄产业种植面积达91万多亩,橄榄鲜果产量4.72万吨,产值达到29亿多元,较2021年增加4.26亿元,增幅为16.99%。
两当县借势蜜粉源植物丰富的特色生态资源,形成了集蜂农生产、合作社服务、联合社管理、县富民公司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培育建成蜂业龙头企业4家,大型蜂业合作社35家,带动2300余户群众参与中蜂发展,人均增收超4000元。目前,全市养蜂规模发展到48.5万群,中蜂养殖占到全省的70%,蜂蜜产量3952.8吨,产值达到3.19亿元,“甜蜜事业”助农增收成为一大亮点。
陇南充分发挥劳务大市的资源优势,努力为脱贫劳动力提供精准就业服务,着力培育劳务品牌,通过“三个一批”,使劳务经济成为群众增收半壁江山。共注册“礼贤妹”“乞巧妹”等劳务品牌21个,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充分发挥青陇协作、劳务公司服务等中介作用,2022年全市输转劳动力68.51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3.1万人。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扶持、技能培训、开店指导等举措,鼓励回乡青年投身建设电商村级服务点、创业孵化园建设,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市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3.5万人,成功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万余户。
陇南文县茶园。
扶危济困,确保弱势人群收入稳定增长
大力扶持低收入弱势人群。成县沙坝镇土陶烧造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有效利用“沙坝粗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成残疾人定向帮扶车间,吸纳周边残疾人等弱劳力学习制陶技艺和务工就业60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元以上。陇南现有残疾人口20.1万,占到总人口的近7%,市上进一步加大对“老弱病残”等无收入来源群体的关爱帮扶范围,足额发放生活补贴和津贴,实用技能累计培训4.3万名,临时救助5.74万人次,带动1.6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收,大力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采购发放生活实物1844人次45.14万元,有力保障了弱势人群的生产生活。
陇南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搬迁1.49万户6.18万人,2022年已完成进城入镇搬迁4155户1.7万人。与此同时,陇南把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结合,谋划搬迁群众就业及后续扶持项目106个1700万元,着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
武都区汉王镇贺家坪油橄榄示范基地。
降低开支,保障群众稳增收
抓电子商务降成本。充分利用陇南电商扶贫示范市资源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APP和H5三端综合应用商城,入驻商家733家,增加日用消费品、汽车销售、加油站、餐饮、住宿等规上企业服务类目,上架产品1.9万余款。有效应对疫情对农产品滞销的影响,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推进东盛物流园统仓共配业务,共整合商贸快消品企业40多家(涵盖80%的市场主流快消品),形成了覆盖36个乡镇383个村的快递网络,畅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进村的渠道,有效降低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路费等销售成本。
抓农业保险降损失。开展农业保险专项惠农政策进村入户行动,加大全市主要种、养产业投保范围,切实分担化解农业灾害损失,保障农民收益。全市已实施签单35个保险品种,参保农户21.49万户1492.22万亩(头、只、箱、袋),支付赔款2776.12万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2.6户次,有效减少了群众损失。
抓大病救助降支出。对特殊群体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分类资助,实现全民参保,建立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监测,对医疗费用刚性支出较大群体,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和二次倾斜救助,落实对特困人员、孤儿、低保对象、农村返贫致贫人口降低起付线、分段报销等倾斜支付政策,全市大病专项集中救治病种扩大到35种,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截至目前,全市落实参保资助100.77万人,资助资金1.3亿元,防范群众因大额医疗支持的风险。(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