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流·对话】著名作曲家韩兰魁: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圆了我的心愿
一望无际的胡麻岭上,漫山遍野的蓝色胡麻花,宁静的村庄炊烟袅袅.....呼啸而过的高速列车打破了胡麻岭的宁静,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现代气息。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二级教授韩兰魁用唯美的音乐语言,拉开甘肃省歌剧院新创现实主义题材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的演出大幕。
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的头号重难点工程,它的贯通展示了中国铁路建设者勇于探索、攻克世界技术难题的科技创新精神。为讴歌铁路建设者们的当代愚公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由甘肃省歌剧院创排大型工业原创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目前该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即将搬上省城舞台。
对于操刀《不遥远的胡麻岭》作曲,韩兰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是在兰州长大的,我的音乐创作离不开西北这片沃土的滋养,我一直想为甘肃写一部歌剧。”
▲韩兰魁
记者:您曾经创作过《永远的绿洲》《敦煌韵》、《敦煌神女》等一批极具甘肃地域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是什么吸引您再次为甘肃原创歌剧作品《不遥远的胡麻岭》担纲作曲的?
韩兰魁:我从小在兰州长大,在我的心里,兰州是永远的故乡,对家乡的情结是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就在写甘肃的作品,特别近几年和甘肃省歌剧院合作过很多作品,从大型乐舞《敦煌韵》到原创交响曲《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甘肃写一部歌剧。
《不遥远的胡麻岭》是甘肃省歌剧院首次尝试工业题材的歌剧,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作为一位生活在西部的作曲家,这里的土地给了我音乐的滋养,把目光和笔触伸向这里,也是音乐人的使命和责任感,这片土地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表现,谁去表现?
记者:为一部工业题材的现代歌剧作曲,和之前创作相比是否有难度?
韩兰魁:工业题材歌剧的音乐创作不是新课题,但是把工业术语融入到音乐和唱段里,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歌剧强调两个重要的元素,一个是抒情性,一个是戏剧性,歌剧艺术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最后达到统一和融合。歌剧是舶来艺术,从上世纪40、50年代《白毛女》 开始,中国民族歌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尝试运用西洋歌剧与中国的表达方式相互融合,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断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
歌剧是综合的艺术,而艺术的本身贵在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突破,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写这部歌剧前,我研究了很多西洋歌剧和中国民族歌剧,从2022年3月开始进入音乐创作到最后完成,前后大概用了半年时间。整部作品的大背景是交响乐,可以说是用西洋歌剧的模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运用西洋歌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对比,同时加入了眉户剧、花儿等“甘肃音乐符号”。
在唱段设计中,既有西方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也有甘肃乃至西北老百姓喜欢的眉户剧和“花儿”的曲调。让西北的音乐文化在和世界先进的音乐技法的结合中得到升华,也是一个作曲家的情怀和使命。全剧两个多小时音乐不间断,一气呵成,这也是比较难的。
▲胡麻岭隧道建设资料图
记者:《不遥远的胡麻岭》中主要人物的个性音乐,您是如何设计的?
韩兰魁:这部剧的人物比较复杂,有以高岩为代表的北京的工程师、有以吴杰为代表的兰渝铁路的重庆建设者,还有为胡麻岭隧道贯通做出贡献的甘肃农民,他们有不同的方言和地域文化背景,剧中不同方言、不同人物在胡麻岭隧道建设相同大背景下的对比融合,也是音乐创作中的难点。
《不遥远的胡麻岭》着力展现的是兰渝铁路建设者的当代愚公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是一部“男人戏”,但剧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都有崇高的思想,各有各的境界,除了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主要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的音乐形象,在作曲中更突出了音乐的“层次感”。主人公高岩在胡麻岭几次塌方时的“咏叹调”,就将戏曲和西方交响乐铜管相融合,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非常打动人心。当然,为了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坐得住,我在二幕和三幕中用了很多幽默、调侃的元素,让音乐跳脱、活跃起来。
《不遥远的胡麻岭》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非常感谢甘肃省歌剧院,让我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特殊的情感,也希望甘肃歌剧通过这部作品再次走向辉煌。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平丽艳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