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不负韶华 薪火相传——浅说青年画家孔垂黎及其作品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2-23 10:06:31

原标题:不负韶华 薪火相传

--浅说青年画家孔垂黎及其作品

孔垂黎

●杨占福

孔垂黎这个名字和他的画,在临夏画坛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并被业界认可,应该是近年来的事。其实,我觉得他早该有出道的表现了,之所以静默数年而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许与他低调的性格和谦和的为人有关吧!

据实说,我是比较了解垂黎的,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在我的记忆里依旧如初。现如今,看到他的成长,看到他案头砚边的成绩,我着实为其高兴,更为恩师孔德良先生家学得以薪火相传而欣喜。凡是了解孔德良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家祖孙三代同事丹青,文脉有序相承。先生呢,毕生奉献艺术教育,育人无数,且数十年倾心黄河题材的美术创作,留世颇丰。实属我州美术界翘楚,亦可称之为引领我州美术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其子维雄,是成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画家,现为我州美术创作之中坚,多年来创作不辍、成果丰硕。而孙子垂黎现今也已跻身美术圈,成了一名画家。虽然,他还未完全走入社会和公众的视野,但作品尤其是近年来的作品,却可圈可点。我想,像他这样的新生代画家,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肯定和支持,这是我们这代从艺人能做的最好助力。因为,画家的创作取向和创作激情能够与时代合拍,并去自觉地服务于人民,是需要社会和公众投入更多的情感去滋养的。

我们都年轻过,也懂得这样一个规律,年轻人最为可贵的潜能,总能在最阳光的年龄段释放出来,他们的憧憬和梦想是最富朝气的,他们的初心是最具青春色彩的。记得那是2015年,孔垂黎从四川理工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返乡后,先后从事过画院工作和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期间,他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潜心学习画理画论,探究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规律和文化精神,创作了不少值得称道和点赞的好作品。他的这种执着、坚持和韧性,我想,或许是得益于2013年的《绚丽华夏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那年,他还在读大学,而他的《步辇图》和《海棠》两幅作品竟在这个展览中双双入选,并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是他难以忘怀的一次历练,也由此形成了个人追求目标的自信和探究进取的自觉。后来,他的写生作品或创作,之所以能够频频入选省州各类画展,并受到业内人士好评,或许就是得益于这个展览,得益于之后的坚持不懈。像《长城脚下一水乡》《甘南日记》《藏族少女》《夏韵》和《红园琼阁》等作品,都是通过展览或媒体的推介触抵观者心灵,融进人们记忆的。

我曾数次看过垂黎的画,其中有大幅也有小帧,他的作品虽没有大开大合、云卷云舒的恢弘,却多了几分缘情悟道,恪守传统文脉的清新与雅致。笔墨间,更多的是他对西部山水的真切情感和爷爷“固守中国传统绘画家园”的遗风。在他的作品里,创作的热情、灵感、想象、体验以及感受,是以细密的笔触和恬淡的墨色做理性融合,进而营造出他精神世界的西部山水之境。画面虽没有淋漓挥洒的泼墨流彩,没有设色饱润的罩绿抹金,但总能在柔曼的淡岚间,取舍有度地表现出山水景观的虚实与空间。作品《陇山瑞容》取高远构图,笔走精微,意追拙厚,农舍山田逶迤接云,一派西地山水的静好跃然纸上。再看作品《风扬经幡》,通篇不再是广施墨色,刻意守拙,而是淡设赭墨、华青和苍绿,在寒松、壑山、林泉、曲桥和古刹间勾画出猎猎西风扬经幡的藏域高原风光,寒山秋水共长天的意境美,确能让观者自扫俗念、心生清净。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画既能让人感受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又能让人感受到他发自真情和真爱的那股创作冲动。看《郎木云山有人家》《雨后瀑声喧》《无限风光在险峰》等作品,我隐约地能感受到垂黎倾心研学爷爷笔意,取章法、纳立意,用点线面的形式将七彩五墨的理解注入到作品,寻求在继承中得以发展的渴望。暑去寒来地耕耘,总会收获春华秋实的喜悦。为此,恩师生前就曾不止一次地对垂黎有过肯定和褒奖,言语间有寄托也有期许。今天,我借这篇短文粗评垂黎和他的作品,既表达对恩师的怀念,又表示对垂黎的期许,愿垂黎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索中,广纳前贤艺道之精华,秉承家学精神,坚定信念,早日走进自由的艺术王国和艺术殿堂,相信未来可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