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长城光芒映雄关

来源/ 来源: 中国甘肃网-嘉峪关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3-08 10:50:44

原标题:长城光芒映雄关

图为嘉峪关关城。

图为施工人员维修关城景区配套设施。

图为悬壁长城一景。

长城如苍莽巨龙,巍然横亘于世界的东方;长城如精神图腾,浩然雄峙于民族的心间。

历史为证,岁月作答。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军事发展史演进中,长城以其灼灼的符号性表征,在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创造、文化理念和民族风骨中,凝铸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共同体意识和彪炳人类文化史册的精神感召。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拾级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登高望远:“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从历史走来,长城蕴含的文脉价值、气质内涵、文明基因已深深嵌入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从现实走来,长城观照的时代镜鉴、学理反思、文化内蕴正踩着继承、发展与创变的时代节拍回应着历史的延伸和开掘。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嘉峪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勇担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使命任务,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挖掘,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而砥砺前行。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保护文脉,让长城文化生生不息

领袖嘱托,言犹在耳。

“嘉峪关是文化标地,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以后在修建各类基础设施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破坏!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这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至今仍铭刻于心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嘱托与关爱,至今忆起仍心潮澎湃!”

对长城历史文化遗存最好的传承是保护,对长城文化资源最好的守护就是让它在价值挖掘、生命再生中“活”得更好。

2007年1月10日,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参观八达岭长城时深情地问讲解员:“为什么要把长城建得如此坚固?”讲解员回答说:“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长城修建者一种世世代代都不想打仗的愿望。”

“不想打仗”说明长城的修建不是权宜之计,言外之意则是说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及对付出生命代价的伟大创造的无限虔诚和衷心敬畏。

今之视之,保护好古代中国人民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智慧结晶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使命。

从八达岭长城到万里长城嘉峪关,变的是地理方位,不变的是精神寄托。可以说,每一个带有地理标签的长城符号都是中华民族神圣的精神图腾,需要我们用心去珍存、去保护。

然而,作为一种自然遗存,长城不可能万古长青、容颜不老。千百年来,因自然和人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城的生命、容颜、躯体也曾遭受过各个方面的侵蚀、破坏以至消失,令人怅惘,令人惋惜。

如何保护好长城,让她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笑容,嘉峪关的长城保护者念兹在兹。

“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保护存有难度,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等病害。”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说。

张斌道破了嘉峪关长城保护的种种困难和任重道远。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下,困难和挑战并没有动摇大家保护长城的决心和信心,反而成为激励他和同事们肩负起保护长城文化遗产光荣使命、不容退缩迟疑的源动力。

这些年,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凭着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守旧注定踟蹰不前,创变定能芳华重现。这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

长城作为“物”的自然存在,其生命力、感召力、文化力的重塑和升腾需要原汁原味样貌的呈现和张扬,更需要熔铸时代精神的生发和创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长城千百年来赋存生态和环境的熟稔和掌控。

首先,要懂得怎么去保护?保护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是长城保护的始源和基底。

从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到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及应急疏散演练;再从建立“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科学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到开展全方位航拍数据采集工作;再从建立完善田野文物档案,到有力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项目……嘉峪关在长城文物守土有责上下足了功夫。

然而,让长城文物的生命力永在,不是单单做到家底清清楚楚,保护措施到位就可万事大吉的。和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一样,长城也是与其生存环境共存共荣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只有对长城所在地气候、土质、植被、生物、人类活动等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和评估文物保护赋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措施。”张斌说。

一般而言,文物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损害,单凭肉眼是很难观察到的,只有通过科学的仪器一测才可一目了然。

这些年,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人员,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赋能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节省了人力,提升了效率。

其中,像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裂缝监测仪、全站仪等科技设备已全部应用到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的日常监测。

从源头解决小毛病,防止小病生成大病,让万里长城“延年益寿”,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把不间断监测和日常维护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在延续的基础上守正,长城文物才能在一个洁净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在保护的基础上用心创变,长城文物才能让人们在感受时光的厚重中体悟到文物的历史美感和文化深度。

  文化传承,让长城遗存历久弥新

如果一种文化不去干涉另一种文化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那么,文化就不可能被搞成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灿烂辉煌地传续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文化元素在长时间的碰撞融合中实现了共生共存。历史文化是这样,其带有鲜明标志性特质的长城文化依旧如此。

对长城文化来说,其自身并不构成一个问题,它只是生长着。这也是长城文化历久弥新不衰变、不没落、未曾消亡的重要原因。由此来谈论长城文化的价值传承,在今日之中国,其价值意涵更可谓不容小觑。

从历史拉回现实,从泱泱华夏聚焦到嘉峪关,我们更能感悟到地处祖国万里边陲长城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思想深度、文化真谛,也更能从中发掘出长城之于中华民族包容性、开放性、融通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之创建。

站在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深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坚决落实政治嘱托,嘉峪关以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为目标,推动长城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不断开辟新境界。

以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嘉峪关充分利用地域内长城形态多样、保护完好的优势,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做好长城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文化挖掘、精神传承等,让嘉峪关长城以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体系在辽阔的西部大地繁衍生息、绵延发展。

但繁衍生息、绵延发展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便可做到的。正像城市的更新没有“统一解”“最终解”一样,嘉峪关长城文化遗存的传承弘扬也只有在把准时代脉动、紧扣大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留住长城文脉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彰显出西部长城独有的精神魅力。

“在国内外游客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我们既要让他们知道长城是什么,长城的历史是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长城的精神是什么,让大家的旅行成为一次别开生面的长城教育和传播的精神洗礼过程。”如今,这已经成为嘉峪关关城讲解员心中的共识。

为更好地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弘扬民族精神,从2019年起,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便发起了成立全国长城保护联盟的倡议。

在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看来,作为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是国内长城最具鲜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中华文明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其本身所负载的中华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形成的价值基因也足以成为中国长城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代名词。

长城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更是生成的。它的每一次华丽绽放都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给力和加持。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有责任成为长城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讲述者。而这也恰恰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号召成立全国长城保护联盟的真正意旨所在。因为长城不仅是嘉峪关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从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到号召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参与到长城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嘉峪关传承弘扬长城精神的每一个节拍都走得扎实、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然而,文物也是一个生命体,其传承和弘扬唯有依存在丰厚的“沃土”上才能生生不息。从整理编纂长城文化相关资料到编写以嘉峪关长城文化资源为载体的普及性读物,嘉峪关不断让长城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孩子心灵,让长城文化与文明秩序的构建、文明发展的延续、文明沃土的丰润实现了有机贯通、相得益彰。

  厚植认同,让长城精神照见未来

没有什么能够打败一个精神昂扬、意志坚强的民族,只要精神的基因还在,散落一地的细胞终将重新聚合起来,塑成新的骨骼。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临嘉峪关关城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作为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长城凝聚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这些年,嘉峪关在凝练弘扬“长城精神”的实践中,高度重视长城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传播,在城市建设中深度融入长城文化元素,创新举办系列文体文创活动,推动嘉峪关加快成为国内长城文化研究阐释的高地。

让历史记忆留在我们身边,让长城文脉以更加显著的方式存续,没有精神的认同和凝聚,长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长城历史的远播力和感召力是经不起时间淬炼的。

从嘉峪关长城文化中提炼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并将嘉峪关长城精神中的异质性元素以更符合时代诉求、体现民族特色、包容现代化共性的形式进行理论创构、内涵深化、意义拓进,相信嘉峪关必将成为见证和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符号标识,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开放、深化、互通的长城研究也必将升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缔造精神,召唤信仰,凝聚认同,嘉峪关从一处处遗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中不断提取长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断彰显长城在这块神圣土地上所承载的信仰和信念。

——嘉峪关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载体,熔铸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安边戍守的精神气质。嘉峪关长城的修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血肉之躯、历经千辛万苦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上创造伟大奇迹的壮举。

——嘉峪关长城是中华民族统一意志的体现,对祖国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的维护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在不断传承中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国人共同的信念。

——嘉峪关长城是凝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一种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峪关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园,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它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使光耀中华数千年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可以看到,全国有关长城精神的研究正在不断朝着更加学理化、纵深化、精细化、历史化的方向发展。对整个长城精神资源和话语表达方式的再反思、再认识、再塑就,嘉峪关有条件、有资源、有基础。

当前,在国家统一指导和规划引领下,嘉峪关正统筹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作,并深度加强与长城沿线地区交流协作,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认同性资源的开掘和熔铸。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加速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长城精神注定是一个嫁接中西、融通中外的价值内驱资源。依托长城在千年历史嬗变中构筑的文化基底并将其创新型承继和弘扬,嘉峪关是有能力打造成祖国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并让文化地标嘉峪关在熠熠生辉中绽放出别样光芒!

笃行不辍,未来可期!荣光在前,使命必达!

(本版照片由嘉峪关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