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日村庄,鸟鸣声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里的喜事一桩接一桩,乡亲们有太多的心里话想说出来。
2023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动贵州日报、津云客户端、河北日报、潮新闻、福建日报、江西今视频、大众日报、大象新闻、湖北长江云、华声在线、广西日报、海南日报、重庆日报、川观新闻、云南日报、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村庄新貌,聆听发展故事,共话“我们村的喜事”,从一个个村庄中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甘肃·富民新村
说说“搬家”那些事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
“挪穷窝、住新房、有产业、能致富,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近年来的生活变化,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感慨万千。
李应川祖祖辈辈生活在古浪县南部山区,那里山大沟深,生活条件艰苦。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2年以来,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6.24万人。
2018年5月,李应川一家搬进富民新村,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养殖暖棚,收入节节攀高。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富民新村看望慰问群众时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牢记殷殷嘱托,富民新村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和各项惠民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感恩奋进、埋头苦干。
“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90万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贵州·化屋村
瞧,这是化屋的幸福账单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悬崖之下,苗歌悠扬。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群峰叠翠、碧水荡漾,乌江沿岸游人如织。
走进化屋村,面貌新、旅游兴、村民乐。
“旅游业的发展让许多人返乡就业创业,苗绣和蜡染让绣娘有了乐业之本。”从小和母亲学习苗绣和蜡染的杨文丽,怀揣着对技艺传承的初心,返乡创业开办蜡染刺绣工坊,探索“传统+时尚”的苗绣传承新路。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在化屋村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去年,杨文丽的苗绣和蜡染制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188万元,带动当地60余名绣娘就业。
在化屋,像杨文丽一样拥有“新人生”的人还有许多,他们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2021年以来,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红火的发展账单写出了化屋人家的好日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李舒涵 刘义鹏
天津·丁家瞿阝村
我们的田野,充满希望
“10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进入两会时间,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 瞿阝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鸿勋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10年前。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来到天津。在武清站下了列车后,他直接来到丁家瞿阝村的小麦大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向农民询问田间管理和预产情况,叮嘱当地干部加强农技服务,搞好田间管理,努力争取夏粮丰收。
10年岁月,肥土良田,播撒良种,疏通沟渠,丁家瞿阝村有了新面貌。
2014年,村里成立“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香味葡萄种植示范推广基地。“我们建设千亩高标准农田,种植黑小麦,建设面粉厂,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搞起网络直播销售。”张鸿勋说,丁家瞿阝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10年已过,丁家瞿阝村从传统农业到前沿科技,从单一耕种到多元发展,从村集体收入近零到112万元,人均收入从几千元到3万多元……这里的泥土孕育勃勃生机,带来收获的喜悦。
津云客户端记者 霍艳华 武清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毛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