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景区
龙门石窟远景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视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视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甘肃、山西、河南三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合山西日报、河南日报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三省人大代表立足各自实际,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石窟文化遗产,并以其为载体,世代传扬中华文化、深入培植文化自信,推动各省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俗称“千佛洞”,距今已有1650余年的历史。莫高窟有洞窟735个,其中存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莫高窟以精美的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汪万福代表——
依靠科技创新助推莫高窟遗产保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富贵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我们围绕‘保护、研究、弘扬’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说,莫高窟人内心始终充盈着力量,步履铿锵,足印清晰。
持续加大莫高窟区域风沙灾害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尘等自然因素对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的危害程度;
莫高窟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初具规模;
完成146个洞窟的壁画数字采集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
……
“围绕‘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这一目标,我们设立了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与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平台建设有力长足发展,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汪万福说,喜人成果,印证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的艰辛付出。
“同时,多项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多元异构的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获202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汪万福说,我们还将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向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国家推广,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围绕‘建设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一目标,我们成功申报获批‘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汪万福说,并且出版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敦煌艺术大辞典》和《敦煌谈艺录》等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敦煌研究》再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高质量完成了中宣部重点文化工程国家版本馆壁画创作及绘制任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
“石窟文物保护,永无止境。”汪万福说,数字时代,数字化是最好的选择。为了让敦煌壁画、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紧跟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步伐,率先在国内文博界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
“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模式,成功推出莫高窟虚拟体验‘飞天专线’和‘敦煌建筑专线’;通过‘莫高学堂’‘云游敦煌’等,使敦煌文化不断弘扬光大。”汪万福说。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大兴于北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现保存大小窟龛221个,是中国石窟遗迹的代表窟群之一。因其拥有众多栩栩如生的泥塑造像,故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冯文戈代表——
让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魅力进一步绽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富贵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坚持广聚人才、坚持传承创新,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国人大代表、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说,我们按照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要求,先后制定了《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麦积山石窟保护条例》列入甘肃省人大立法计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为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石窟寺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本体保护与安全是石窟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开展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在加强文物本体保护方面,我们坚持不改变或少改变文物历史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探索出了在特定潮湿的环境下适合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的修复方法,提高了石窟寺保护修复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实施的麦积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及渗水治理项目,有效破解了石窟寺稳定性和渗水治理难题,为石窟寺渗水治理贡献了‘麦积山经验’。”冯文戈说,同时,建立了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体系,根据石窟特殊的地理环境、石窟寺类型特点,开展了符合自身遗产性质和特点的监测工作,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
“在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石窟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密安保措施,严防监管漏洞,开展石窟安防升级改造工程和消防工程,搭建核心区、山体、窟区内部三层防护网,进一步健全了全面立体的安防体系,实现了窟区及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有效协同人防、技防、物防力量,通过制度建设和经常性的演练,确保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安全。”冯文戈说。
石窟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云展览、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持续加强对石窟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的科学解读和阐释,有效发挥麦积山石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冯文戈说,我们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十大美院”等开展合作,促进石窟艺术研究与文化遗产转化发展,举办“麦积山雕塑论坛”等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使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的文化艺术魅力进一步绽放。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杭侃代表——
完成好保护云冈石窟的历史使命
山西日报记者 陈俊琦
作为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大类,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2月19日,新组建的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云冈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强云冈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推动创建“云冈学”的重大举措。
杭侃说,两年多来,云冈研究院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不断加强石窟本体文物保护、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洞窟石雕表面劣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对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已成为工作重点。云冈研究院聚焦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和国内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共同打造基础研究资源平台。目前,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创新工作站均落户云冈研究院。其中,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省重点实验室被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这些科研机构依托云冈研究院,逐步构建起石窟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体系。
在做好文物科学保护的基础上,云冈学建设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云冈研究院确立以“科研立院”为发展思路,着力加强云冈学研究梯队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云冈学学术体系建设、云冈学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等。同时,积极引入新科技、新技术,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从不同维度促进云冈学科研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努力营造浓厚的云冈学科研氛围,产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不断丰富云冈学展示内容及形式,提升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释水平,全力打造国际性的云冈学研究高地,使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深入人心。
千余年来,云冈石窟不断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雨水等侵害。杭侃说,为了留住云冈石窟的风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正在利用3D扫描等数字技术,对石窟的状貌、颜色等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石窟的数字档案,为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未来,插上数字技术翅膀的云冈石窟,将变得可移动、可复制、更亲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云端漫游云冈石窟。
杭侃说,保护好云冈石窟是我们的职责,更是历史使命。我们一定会牢记领袖嘱托,做好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发挥好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实现好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我也希望广大游客在云冈之旅中,能品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现存公元5-10世纪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河南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诸朝,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雷雪芹代表——
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
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发挥龙门石窟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有利于整合中原地区石窟寺遗存,提升统一管理、学术研究、保护水平,对打造国际一流的石窟寺保护研究科研机构和重要学术阵地,实现新时代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副主委雷雪芹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石窟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进行考古和历史研究、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雷雪芹认为,要加大对龙门石窟的研究保护工作,支持龙门石窟研究院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同时更加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体验和传承,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我建议,加大对龙门石窟规划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挂牌‘石窟寺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支持力度;统筹研究中原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整合工作,将区域内石窟寺保护研究工作纳入龙门石窟研究院业务指导范畴;同时在土地指标、规划审批、项目立项报备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基地建设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尽快取得成效。”雷雪芹说。
近年来,河南省及洛阳市正加快推进石窟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实施了奉先寺保护工程、“数字龙门”提升工程、龙门石窟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培训中心、流散文物数据聚合与复原、古遗址调查与考古发掘等重大项目,并积极做好申建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科技保护实验研究中心、石窟寺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科研中心的前期筹备和对接工作,为打造立足洛阳、覆盖中原、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龙门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科技赋能,切实加强文物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雷雪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