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字、智慧已深入到环保的方方面面,运用高科技、大数据到生态环境工作中已不再是梦想,智能+环保已经照进现实!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开发应用,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招。
前不久,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竣工验收。“目前,平台总用户数4883人,累计访问量1264.5万人次,初步实现了‘一张网’互联互通、‘一平台’承载融通、‘一中心’汇聚贯通、‘一张图’应用联通、‘一窗口’服务畅通。”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到2025年,甘肃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大幅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做到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实现。政务外网体系完成整合、升级、扩容,政务云和大数据基座分级建成,打造以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为代表的全省数字政府服务品牌,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不断深化,形成协调推进有力、技术体系完备、安全管理有序、制度规范健全的数字政府新格局,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服务型数字政府。
信息化能力薄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亟待形成
“多年来,全厅应用系统多,但真正的大数据创新应用、业务协同应用较少,‘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理念和方式尚未完全树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回忆起过去厅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感慨万千。当时,由于数据孤岛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数据获取渠道仍未完全打通,推进生态环境数据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整合集中,动态更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能力比较薄弱。
近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和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着力强化网络安全管理防护,组织开展了甘肃省环境监管信息化能力建设项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及数据管理平台等多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制度规范、职责分工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全省上下、系统内外“一盘棋”的新格局,信息化在生态环境工作主战场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加上基础支撑能力薄弱,主要以各部门自己建设为主,网络结构和机房环境多样复杂,依然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多头运维等现象,尚未形成统一的安全体系,安全防护水平、网络安全意识及运维保障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
省级统一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同应用,形成“一盘棋”新格局
2018年以来,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应用、一体化服务、一体化运维”的原则,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实施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工作,以解决厅系统信息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服务器利用率低、资源共享难、规范标准不统一、运行维护投入大等诸多问题,达到节省财政资金、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安全系数、降低信息化风险,整体提升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整体服务水平。
“项目自启动实施至今,历经4年之久,在充分结合全省生态环境管理实际现状、学习借鉴其他兄弟省份先进经验做法,并综合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基础上,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化‘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大环境、大安全、大服务’的一体化框架体系初步构建,‘大数据’服务‘大环保’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工作创新管理、科学分析决策、资源共享运用、公共服务共建水平和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平台项目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覆盖范围广、业务要素全、集成难度高。”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始终秉承“数据赋能、协同创新、智在应用、慧在管理”理念,立足“用数据分析、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从数出多门、来源分散向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互联互通和共享开放方式转变,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建设从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集约化、协同化模式转变,信息化作用从作为环境管理工具向支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转变,环境管理方式逐步转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据悉,项目建设围绕提升生态环境精准监管能力、科学决策分析能力、数据资源共享能力、综合政务服务能力、信息化基础支撑保障能力等5个方面,按照省级统一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同应用的方式开展。经过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建设需求调研阶段,最终形成了总体目标为构建“云上甘肃生态环境”,通过实际建设,完成全省生态环境“一张网、一平台、一窗口、一中心、一张图”、应急指挥中心配套改造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7类910项(含27项服务)任务,实际投资为15309.57万元。
项目建设期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还引进了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遥感影像、移动互联、微服务+容器等信息技术在系统场景上的应用,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参与建设,保障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国内的先头地位,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机构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的高效建设利用格局。
数据信息归集共享,实现目标管控智慧化和公共服务便捷化
总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到底是什么?记者为此走进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指挥中心。
在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密密麻麻展示着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情况、辐射安全许可企业公示结果、环境检测机构地址信息等查询类高频应用清单。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与相关单位具体负责人进行信息核对,一派繁忙景象。
“为实现事项申报少填少交、免提免交,方便群众办事,同时提升相关国考指标,需要确认事项材料与证照类型对应关系。”工作人员介绍了核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专业型强、业务流程复杂的政务服务事项,需要加快自建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联通,实现统一受理、转出、办件数据实时回传、事项办理全过程监管。”
据介绍,为认真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按照“应整尽整、应迁尽迁”的原则,全面完成43套厅已建在用系统整合升级,27套国发系统的界面集成和数据对接,实现了厅已建在用信息系统统一上云部署,达到了统一资源利用、统一运维支撑和统一安全保障水平。通过“五统一”整合方式,做到了系统登录入口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安全认证统一、系统用户统一、风格样式统一。
据了解,以指挥中心为核心形成统一的云视频会议融合平台,统一整合显示系统、音响扩声系统、传输控制系统、综合调度、云视频会议等六大系统。截至目前,共保障厅务会、厅长专题会、工作推进会上百次,并顺利保障各类视频会议近千次。
“目前,平台已建设完成并全面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汇聚大量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但跨业务融合应用的探索不足,需加强数据交流共享,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归集共享,最终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业务协同智能化,以数据为支撑的目标管控智慧化,以数据为纽带的公共服务便捷化。”甘肃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技术应用室负责人介绍说。
数字为生态赋能,科技为环保增力。这样一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将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互联网+、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全面建成实用、易用、好用的大数据平台,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将数字赋能运用得更深更广,为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架起一座数字智能的桥梁。(汪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