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甘谷脊兽,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广泛运用于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屋顶,盛名已久,享誉西北,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永安村是甘谷县有名的烧制专业村,全村几乎家家都能烧制脊兽,而最为知名的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脊兽”传承人张云中烧制的脊兽。
走进张云中家的脊兽烧制坊,场里的空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脊兽作品,有昂首长吟的砖青色龙首,有光泽晶莹的琉璃狮子,有形同火焰般绽放的莲花……整齐摆放的各式花鸟虫鱼惟妙惟肖,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祖辈四代都是‘泥巴匠’,自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67岁的张云中是甘谷脊兽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太爷名叫张海,是一代脊兽大师人称“张大兽”。深受家庭熏陶的张云中从小就对脊兽制作有着特别的情感,他仅用3年时间,就能独立完成脊兽的捏塑和烧制。如今,他与泥巴“揉”在一起已近50个年头,他的脊兽作品具有脊兽艺术的原始性和多元化色彩,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做工精湛、造型别致而声名远播。
一团黄土泥,一把木刻刀,经过几番揉捏刻画,一个生动美观的脊兽泥塑便在张云中指尖形神毕现。“脊兽制作既辛苦又细致,每个制作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一件作品从选土、泡泥、成型、捏画、雕刻到烧制,需要两个月时间,除了要心灵手巧,还要能耐得住寂寞,慢工才能出细活。”张云中说,虽说这些年在和泥和烧制上投入了新设备,但主要的成型、捏画、雕刻等工序还是靠手工制作,技艺要求依然很高,必须“手手相传”。
身为非遗传承人,对张云中来说,脊兽制作已不仅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手艺人其实也就是‘守’艺人,‘守’住老祖宗手艺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去更新、去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有所成后,不再满足于传统脊兽制作技艺的张云中积极引进河南洛阳琉璃挂釉技术,不仅让甘谷原本青灰色的脊兽披上了彩色“外衣”,更为甘谷脊兽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蛟龙踏云、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作品的相继问世,也刷新了原本单一的脊兽制作技艺。
从“独门绝技”“传男不传女”到愿学必教、倾囊相授,在以张云中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更新的制作技艺和不断扩大的制作规模,让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得以复苏和发展。在他们的带动下,永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捏塑和烧制脊兽,脊兽制作技艺早已成为全村赖以生存的一大支柱产业和致富门路。目前,永安村有近500户村民从事脊兽产业,同时还带动周边5个村近600多户村民从事砖瓦和脊兽制作,从业人数达6000多人,累计年收益超1亿元。
记者手记:
一把把甘谷乡间最普通的红黏土,一双双使惯了锄头镰刀的粗糙大手,一个个烂熟于心的生灵形象,一颗颗渴望致富的炽热心灵,经过岁月不断的磨砺和煅烧,才铸就了今天甘谷脊兽独特的魅力和神韵。而对于张云中来说,古老的脊兽不仅是一种祖先神灵与图腾崇拜的象征,更深深地积淀着永安村人虔诚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