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刘峡村:“黑”里淘金 村民集体双增收

来源/ 来源: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3-21 16:11:21

3月15日早上7点,天刚泛白,清水县秦亭镇刘峡村村民李仓海就急急来到马路对面的木耳大棚里。前一天晚上刮风降温,大棚里的温度是他最操心的事。

“22℃,温度刚好。”李仓海放心地舒了一口气,“已经培养了40多天菌种,再有半个月就要给菌棒打孔了。”不久前,他承包了村里的两座木耳大棚,并拿出5万元积蓄购买了25000个菌棒,准备好好地干一场。

“去年村里承包大棚时,我心里没底,没敢承包。今年我第一个报了名。”李仓海是村里出了名的会“打算”,他态度的大反转可不是心血来潮。

“两个大棚的承包费6000多元,年底收益后才给村上结算;购买菌棒县上还有补助,又能省一笔;基地专门从连云港请来技术员,现场给我们做过技术培训,怎么种木耳已经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去年一斤木耳收购价最少也有40多元,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1到2万元不在话下。”对于李仓海,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刘峡村地处清水县东部,属林缘区,之前虽然已有黄牛养殖、花椒等产业,但规模小、收益低、村民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它。刘峡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污染少,川区土质肥沃,透气性好,具有发展塑料温室种植有机木耳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再结合本村实际,村两委将眼光瞄向了黑木耳种植。

目标有了,在哪里建棚?钱又从哪来?

“在县道463公路旁,有56亩洼地,交通便利,2020年连续的大雨使这些田地损毁严重,不利于耕种。”刘峡村党支部书记杨旭刚说,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刘峡村将这56亩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又申请了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312万元建设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建成50座标准化木耳吊带大棚和50座木耳晾晒大棚,再由村办合作社承包给村民种植。

考虑到农户“单打独斗”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没有固定市场和销路,刘峡村又引进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借助其技术、品牌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木耳种产销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吸纳种植大户跟进种植,群众就近务工。

去年,基地产出黑木耳6万斤以上,收益300万元,给务工群众发放工资4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分红18.72万元。

2020年到2022年,刘峡村村集体收入从20万元增长到41.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8700元增长到9800元。实现了让土地增值,农民增收,村集体增速的目标。

村集体“钱包”鼓了,村民享受的“红利”便更多。

“去年,村里拿出10万元给12户困难户修缮了房屋,给村道绿化带里铺了草坪,栽了竹子,村里的环境大变了样。”杨旭刚说。

今年,村里又争取了项目资金140万元,流转30亩土地,将种植20万棒地摆木耳和2万棒椴木耳。村民结合实际选择“棚挂”或“地摆”模式,通过发展多种种植方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逐步实现“小木耳、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