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没想到,这些“甘肃元素”与当代书法有渊源

来源/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3-21 20:57:06

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汉简数量已达六万余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量的80%以上,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得漫漫沙海中掩埋的木简,历经 2000 多年而不朽。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无意中成了中国古代文书档案的巨型露天博物馆,是一座罕见的汉代书法宝库,这里珍藏着最早的书法真迹。

  呈现五体书法演变全貌

中国书法的五体--篆隶草行楷,在汉简中都有原型或初露端倪。居延汉简书法处在中国书法五体形成的重要时期,以“隶变”为重,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汉简书法是古今文字之间的一座桥梁。

悬泉汉简

敦煌遗书的年代是中国汉字发展的关键时期,字体齐备,囊括了篆、隶 楷、行、草等几平全部的书法艺术形式,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从而走向成熟,敦煌遗书,成为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中国书法艺术最系统、最完善、最丰富、最直接的原始资料。

魏楷《大楼炭经卷第七》

楷书的变化,时间漫长,而阶段众多。从隶楷、魏楷一直到唐楷,其所花的时间比篆、隶、行、草都多得多。如果从公元 265年三国结束算起,到公元 649 年唐初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的诞生,前后有 400年的时间。而敦煌遗书,完整地记录了楷书这段漫长的历史,提供了楷法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时代审美的影像留存

居延汉简的书写者大多是戍边或者邮驿中的工作人员,这些将士们常年生活在烽火连天的边陲要塞,墨迹率意洒脱、自由活泼,很少矫揉造作,形成了粗犷、雄健的书风。回想居延汉简的时代,是民族大一统思想空前勃发的时期,是引人荡气回肠的开拓时代。汉简书法在书写实践中所产生的起收笔法、提按笔法、粗细笔法等均成为后世书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汉简书法的书写所形成的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顺序一直影响中国书法几千年。

居延汉简

敦煌遗书不能简单地归为敦煌民间残纸墨迹。翻译了一部佛经,便会有人抄写,必须有很多件写卷,一部佛经才会流传。南北朝时,纸张还是比较昂贵的,故大多是官方写经。唐代有官方的大译场,有专业的抄经官经生。左书坊、门下省、秘书省都有楷书高手抄经。

唐《妙法莲华经玄赞》

敦煌遗书无论内容有多重复、文字有多复杂、规格有多变化、书法形态价值和艺术性有何差异,但徒手直书的一次性书写成为它的基本特征,还原书写者徒手书写的过程,无论庄重严肃,还是轻松自在,无论是精心模拟,还是信手拈来,对书法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心灵启迪和自我震撼。敦煌遗书中内在的书写性正是现代书法艺术创作特殊语言之一,这对完善魏碑楷书创作笔法的丰富性和完美性,对全面理解和把握行草书创作笔法语言的形成过程的真实性的理解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当代艺术语言的氧吧

现代书法的意义,应当反映现代人的审美情愫观念,应当体现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书法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书法家是用点画结体和章法中的各种对比关系和形势变化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

居延汉简结构形式的率意表达,打破了隶书创作结构惯用的规整样式,还原了隶书原始书写造型的过程和面目,揭示了书体在发展演变中的真实性和互补性,给今天隶书乃至其他书体的结构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居延汉简书法除了它在书写性上与敦煌遗书有相对的一致性外,在结构形态和造型样式上的自然率性与夸张表现,无疑给隶书书体的创作带来了新型的造型思路。

隶楷 前凉《法句经》

由于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书手更多地接近自然、更多地参与劳动实践,使他们在从事艺术的活动中,更多地是凭直觉、凭淳朴的情感去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他们厌弃矫揉造作之风,其艺术语言是如此真挚和坦率。那刚健清新的活力,那充满形式美感的夸张造型,那生动中不乏几分幽默的情境,打开了古人与现代人在心理沟通的渠道,成为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源泉。

44.jpg?x-oss-process=style/w10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