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山论语】让“走出去”成为常态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3-23 13:17:32

崔银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一文中指出,“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依然十分必要。只有让“走出去”常态化,扎实做好调查研究,方可把工作做实做好。

“走出去”常态化,不仅事关工作作风,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经常“走出去”,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即便是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捷,但键盘不能代替脚板,指尖不能代替脚尖。当前,我们的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环境,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的广阔天地,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好办法和新路径,打通工作推进中的难点痛点堵点。

“走出去”常态化,需要党员干部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道:“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带着谦逊与热忱走到群众中去,沉下心、扑下身,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广泛凝聚民间的智慧和力量。

“走出去”需备好功课。“走出去”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进行调研之前,首先要熟悉相关情况,做到“胸中有丘壑”,并制定可行的调研方案。只有带着问题去基层,认真倾听民意,探寻解决办法,真正与群众形成良性互动,“走出去”才有意义、有价值。否则,“走出去”就会成为“走过场”、甚至“走秀场”,不仅无助于推进工作,还会给基层增加负担。

“走出去”要解决问题。说一千道一万,“走出去”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应逐一梳理,建立清单。能够及时解决的,就要迅速解决,决不能推诿敷衍。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耐心说明、持续推进。即使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不能“踢皮球”,要及时上报、协调解决。此外,问题解决后,还要定期回访,并且举一反三,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再次出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