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数字化助推甘肃教育“变轨超车”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3-24 18:29:55

原标题:建设教育大平台 驱动教学云变革 打通融合发展新赛道

数字化助推甘肃教育“变轨超车”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在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观摩融创课堂。

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利用少年硅谷创客教室进行社团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对机器人、无人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

临夏州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主讲课堂)与临夏市西关小学(从讲课堂)开设的三年级音乐“专递课堂”。

2022年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发出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员令。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党的二十大将教育数字化推向了新高度,也让教育数字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

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第二批试点省份,教育数字化能给甘肃带来什么?

“数字化有利于解决我省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快速高效填补教育洼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我省教育‘变轨超车’的重要引擎。”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介绍,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教育数字化特色发展之路。

  打破“数据孤岛”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在兰州市外国语学校,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最为热闹。70余门个性化特色课程如火如荼,每个学生都学其所好、乐在其中。

“能够高质量开展如此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离不开课后服务管理平台的鼎力相助。”该校校长张润娥说,学校依托教育大数据技术,利用平台开展一站式便利化服务,让每个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提质增效“组合拳”。

早在2017年,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就被兰州市确定为首批“智慧课堂”试点示范项目校。除课后服务管理,学校还在走班管理、安全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下足功夫,解决了以前“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以学校的走班管理为例,教师只要打开平台APP就可即时了解学生到课情况,平台还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数据记录,自动生成成长分析报告并推送给教师和家长,既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又让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变得清晰、通畅。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我省在扎实做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应用的基础上,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积极构建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核心、以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的互联互通智慧教育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打破了各自为战导致的“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提升师生参与度,力促传统教育转型。

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全厅上下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教育数字化也成为市县政府、校长的“一把手”工程。同时,我省将教育数字化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是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的重要依据。

现如今,从点到面,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应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云平台这片“数字海洋”,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只要打开甘肃智慧教育平台,就能找到各类问题的“答案”——

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教师可以使用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教研、学生辅导;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家长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借助平台实现教务管理、班级管理……

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共汇聚20多个系统,集成100多个应用,分析数据成果110多项,累计教育资源1000多万条。以该平台为载体,组织全省师生开展线上竞赛活动67项,参与师生8.02万人,申报参赛作品9.65万件,累计评选出优秀作品6463余件,汇聚了一大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建成了高考综合改革信息管理系统,为全省高中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价管理、选课走班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管理等应用,实现了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教学、教研、评价、学习、管理数据的无感式、伴随式收集和互联互通以及以数据交互、信息评估为主的数字化教育理念变革。

与此同时,我省大力支持各市州中小学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积极探索适合全省智慧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建设“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14个、“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84所。积极培育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典型,教师空间开通率为92.59%,学生空间开通率为82.66%,先后有6个区域和17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区域和学校。

在陇原大地,教育数字化正在奏响新旋律。无论是高校,还是偏远村小、教学点,人人、时时、处处可共享线上课程,海量教育资源源源不断汇集,数字化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让教、学、管、评、考等进入精准模式……

  填补教育洼地

  薄弱校驶入“快车道”

“词语宝宝来做客啦!下面,我们请明水河教学点的同学们来认识这些客人……”这是日前张掖市临泽县新华学区西片教学共同体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时,大寨教学点骨干教师张玉鑫带领富强教学点和明水河教学点3所学校学生同上一堂语文课的情景。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临泽县已成常态。近年来,该县依托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在全县6所城区中小学、8所镇中心小学和66所村教学点启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共同体建设,并建成临泽教育专网,实现中小学内网高速互联互通和城乡主讲、听课“二合一互动教室”全覆盖。

与此同时,在“三个课堂”教学应用的基础上,临泽县探索形成了“村教学点互动课堂教学共同体”“城乡美育同步课堂教学共同体”“县域名师在线直播教学共同体”等5个空间应用新模式,让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因缺少师资、开不足开不好的音乐、美术等课程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助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不只是临泽,全省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据统计,2014年至2022年,依托“全面改薄”“能力提升”等项目,全省统筹项目资金34.29亿元,为11255所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35.98万台,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72万个,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达到98.65%,全省高校实现无线校园网全覆盖。

数字化建设使教育落后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实现了“弯道超车”甚至“变轨超车”。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我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过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近年来,天祝县稳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2.0转段升级,按照“一体规划、项目支撑、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案,努力促进教学融合创新,各学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实现全县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

同时,按照“4+X”方式参与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由县级层面主导开设快乐音乐、彩虹花晨读、科学鱼和夏加儿美术四门共享课程,学校层面结合实际开设“韵律舞蹈”“生命教育”等课程,助推农牧区小规模学校向小而美、小而优个性化发展。

“教育数字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学习、愿学习、乐学习。一台设备、一根网线就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牧区孩子也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宽,方法变多。”天祝县电教中心教研员张玉梅高兴地说。

在甘南州、临夏州和庆阳市“两州一市”和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的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示范化项目也收到了同样的“好评”。该项目采用“中心校带教学点”模式推动23个县的800所学校全课程共享课堂,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英语每周各一次向“两州一市”19所普通高中同步传输,将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陇南实验小学一至四年级音乐、美术课程向薄弱学校远程直播,将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从全省范围来看,网络直播课、网络调研、网络培训、网络德育、网上读书会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优质校与薄弱校网上结对、线上牵手,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的互动教学教研成为“新风尚”,有效解决了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好课的问题,切实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重塑教学模式

  数字化催生课堂“蝶变”

技术的发展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审视教学的新视角和更广阔的教学创新平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课堂正在发生变革……

走进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在该校八年级一堂地理课上,每个学生桌面上都摆有一台平板电脑,课本上的地形图同步于平板屏幕中,或放大,或缩小,清晰明了。下课前,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在平板屏幕弹出,学生们“即学即测”。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估能力,东江初级中学将“自导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移动终端、网络课程、智慧平台”等组合应用,构建起新型教与学模式,发起了一场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翻转课堂、微课程视频、交互学习等新奇时尚的学习方式,以及借助云平台的优质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原来是教师备课教学生,以教为主。现在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学为主。课堂知识容量更大、效率更高了。”东江初级中学的教师们感慨,技术的发展倒逼大家走出舒适区,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技术催生的课堂变革不仅发生在东江初级中学,在地处南秦岭深山里的舟曲县沙川小学,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技术的驱动下,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多样的高效支教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得益于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的“互联网+支教”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礼县、宕昌县等9个县,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纽带,打破了传统支教方式局限性,将师范类高校与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需求双向对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模式、新途径。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9个市州18个县区92个乡镇250个行政村272所中小学;8所师范院校共选派210名指导教师和1009名优秀师范生,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12个科目,支教班级938个,已授课4.42万学时,上课学生总数达到29.58万人(次)。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我省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的示范引领。兰州市实施的“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课程应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集中市域内名师资源对全市城乡学生开展远程实时课后辅导,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据统计,2019年以来,“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共安排授课教师1818名,设置初一至高三多个年级课程,累计开课7575课时。

近年来,定西市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从环境建设、融合应用、素养提升等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建设,不断催生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课堂变得智能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成为可能。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探索实践“双师课堂”,采用“线上名师传道授业+教研”及“线下助教答疑解惑+服务”的方式,两个教师同上一堂课,每个学生同时享受到两个教师的服务,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既实现了教师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互动性学习。

教育数字化也给越来越多教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从原先的“不敢用、不愿用”到“能创新、离不开”,教师们开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甘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9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86%。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省教师共晒课81.2万人次,历年来晒课数和部优数均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同时,采用“互联网+移动端”学习模式,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累计培训教师30余万名,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

如今,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服务惠及和资源共享领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陇原大地上,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今年,我们提出创建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就是要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推动教育开拓新赛道,变轨超车构建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张国珍说。

(尹晓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