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擦窗机器人很智能,当遇到窗户边缘时会自动调整角度和方向,还会左右扭动来清洁死角。同时湿擦模式很好用,能够有效的清洁顽固污渍,一些长期的污垢都擦掉了。 擦窗完毕之后,蓝宝擦窗机器人会自动回到起点,这时候长按背面的按键,吸力就会逐渐变小,这个时候就能把机器人取下来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它的安全性,即使关机了,依然会有大吸力存在,哪怕是突然断电了,它依旧可以保持20分钟的吸附状态,更何况还有安全绳的存在,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它会掉下去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大者愈大”,中国制造业靠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规模优势?如何找到新的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双轮”驱动量质齐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表现亮眼
超写实数字人小诤成为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在航天新闻报道、知识科普等领域和年轻人群建立了沟通;“故宫最大裸眼3D文物”实现了22倍高清放大文物,让观众在千里之外也可体验到实物展也难以感受的丰富细节;“光影焕新智能修复引擎”技术让张国荣“跨时空”举行了高清演唱会……数字媒体领域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中。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媒体领域将会呈现出更为多元、丰富、创新的发展态势,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和商业机会。腾讯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2022年,文化科技的应用整体呈现虚实共生、视听多维、跨界应用等新的趋势。
亮点1
AI作画领域被引爆
生成式AI技术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注入新动能,变革了大众内容生产与交互范式。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代表着AI技术向创造力的跃迁。2022年无疑是生成式AI的“高光时刻”:例如,AI生成内容的质量、类型的丰富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进一步提升了 AIGC 内容的多样性,文字转图像、文字转视频、静态图片转3D动态场景、3D内容创建等应用类型不断涌现。例如,OpenAI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可以生成图片的AIGC模型引爆了AI作画领域,让AIGC加速进入公众视野,各主流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图片、视频生成模型。
同时,AI大模型的发展能够给大众内容生产“提质增效”,AIGC应用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创意辅助工具,甚至降低了文化艺术创作门槛,或将促使文化生产与消费进一步“大众化”。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Midjourney模型生成的《太空歌剧院》就成为首个获奖的AI生成艺术。
亮点2
综艺、晚会广泛应用虚拟制作技术
2019年上线的美剧《曼达洛人》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突破性的虚拟制作方法,为内容制作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虚拟制作主要借助LED和游戏引擎打造虚拟场景,并与拍摄现场的真实人物实时融合。
2022年,随着虚拟制作硬件成本下降、技术成熟,虚拟制作在国内的应用提速,尤其在综艺、晚会等领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2022年,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通过“5G+XR”技术实现舞台与虚拟场景特效的结合,将河南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与精彩的歌舞、戏曲、武术等艺术表演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虚拟制作技术增强了实时交互体验,塑造了“虚拟化在场+实时互动”的内容直播效果。2022年腾讯冬奥会节目《赢战冰雪》邀请了数字人“星瞳”在演播室参与赛事解说,借助远程动捕技术和自研的“交互连线系统”,使“星瞳”与真人嘉宾同台互动长达8小时,丰富了传统的演播室内容效果。
亮点3
数字人社会服务场景广泛拓展
伴随数字人生产效能的提升,2022年高保真数字人、超写实数字人、AI数字人在多方向的应用进一步成熟,为行业效率提升、服务升级提供人性化的工具,引发了数字人社会应用的新爆发。
2022年,伴随数字人生产效能的提升,社会生活与服务场景下的“数字人含量”实现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高保真数字人、超写实数字人提升了信息交互的沉浸感,为新闻报道、直播、综艺等领域提供了创新业务形态、吸引年轻人的突破口。例如新华社联手NExT Studios打造的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作为超写实数字人实现了逼真、细腻的外形塑造,在航天新闻报道、知识科普等领域和年轻人群建立沟通,成为数字人助力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AI驱动的数字人能够在各类场景提供接近真人的服务,成为传媒、文旅、金融等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2022年,数字人整合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AI能力,成为“数字员工”,进入传媒、文旅、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承担资讯播报、文旅导览、坐席客服等多元角色。例如,央视频AI手语主播“聆语”参与国际冰雪赛事,首次实现了AI手语解说赛事直播,可以用手语表达超过160万个词汇和短语。在企业服务领域,结合行业知识图谱,数字人能够通过不断的自学习、自适应提升服务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力,越来越多的“数字员工”开始走进千行百业。
亮点4
3D数字建模助力传统文化“数字永生”
通过3D数字建模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生成,真实再现或者还原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遗迹,这种文化数字化的路径在2022年步入应用爆发期。文化遗产的3D还原走向更加精细、逼真,具有沉浸感,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永生”的新路径,也进一步拉近大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
故宫和腾讯联合主办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向大众展示了“故宫最大裸眼3D文物”,让文物实现22倍高清放大,使观众体验到实物展也难以感受的丰富细节,同时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将故宫文物展览“搬运”到距离故宫博物院两千余公里外的广东深圳,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亮点5
超高清视频实现“经典重生”
2022年,演唱会在“云模式”下重新构建了内容的供给与分发方式,探索出相对成熟的市场模式。其中,“超高清视频技术+社交推荐技术”的结合,还原了线下演出的沉浸感、实时性、社交性三大优势,也引发了演出市场的现象级热点。
一方面,超高清视频技术的成熟,保障了线上演唱会的高质量内容供给,为用户提供了接近现场般的观看体验。同时,智能超高清视频修复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超高清内容的供给。在超高清内容生产端,长期存在着超高清内容制作、经典老片及视频转高清的成本高、效率低等痛点,通过AI视频修复技术,能够使大量画质欠佳的经典文化作品“经典重生”。
例如,2022年微信视频号联合腾讯多媒体实验室、TME live推出的张国荣《热·情》演唱会,采用多媒体实验室研发的“光影焕新智能修复引擎”,利用该引擎的智能分析、画质修复、画质增强、智能编码四大模块,修复了因时间跨度大带来的划痕、噪点、失真、色彩等问题,使演唱会内容的分辨率提升了6倍。
另一方面,直播技术与社交推荐技术的结合,提升了演唱会的线上分发效率,进一步还原线下演出的实时性、社交性等优势。直播能通过实时的表演赋予受众 “参与感”和“共享感”。
亮点6
游戏引擎成长为“新型工业软件”
2022年,游戏产业在硬件和软件突破的加持下,向实现更大规模、更流畅、更逼真的实时3D体验进发,也推动游戏引擎实现了更广泛的跨界应用。
一方面,游戏引擎能支持文化创意活动,丰富沉浸式体验,并有望打造文化领域通用、开放的技术能力。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创意先在游戏引擎中进行模拟呈现、预览调整,然后才落地真实世界,有效提升了内容制作、表演协同的效率。
文保场景中,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数字敦煌”项目,通过数字照扫、游戏引擎、云游戏等游戏技术,毫米级高精度复现了敦煌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盛况,生动演绎藏经洞及文物背后的千年文化故事。北京文物局发起的“数字中轴”项目,通过高清数字照扫及多种游戏技术的结合,还原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风貌。“数字中轴·小宇宙”产品将于2024年6月上线,打造全新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北京中轴线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
。
部分细分行业加快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支撑了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8.8%;代表新兴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7.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表现相对平稳。
“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撑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说。
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对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热度很高。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在中国建厂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吸引各类资本来投资建厂,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和产量上的规模优势。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经历了两次大蜕变,第一次是依靠庞大的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原材料、土地和能源优势、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优势等,吸引了全球制造业企业投资建厂,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环节向我国梯度转移,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面向我国市场的产品制造和面向全球市场的“三来一补”等产品制造,企业更看重的是我国工厂的成本优势。
第二次是靠产业链集群优势、物流供应链优势、生产技术优势、产业工人优势、产业配套环境和政策优势等,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在我国的布局,企业的产品制造既面向我国市场也面向全球市场,我国工厂具有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双重优势。
当前,从区域上看,各地都积极发展制造业。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优势大省地位继续巩固,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迅速崛起,四川、安徽、江西等在全国制造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接续工业增长的“后起之秀”。“从区域上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若干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成为拉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兵说。
辩证看“大”与“强”
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业内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而不少人认为规模优势并没有多大用处。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许召元表示,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一个很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很多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生产效率的优势就有了重要基础,这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我国制造业的“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赵刚认为,“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例如,同样一个机电或装备类产品在中国制造,原材料充足、磨具能就近配套、整机可实现量产。
“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这一点此前在应对突发疫情、复工复产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此外,“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行延伸,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关兵说。
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大,但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从做大到做强,从量变到质变,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和企业品牌打造,让我国制造企业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具有更强竞争力。
日前,美国总统拜登将“2023年新冠病毒起源法案”签署成法。该法案炮制虚假信息,涉华内容严重歪曲事实,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炒作“实验室泄漏论”,称新冠疫情可能起源于中国。美国此举的真实动机并不在于病毒溯源本身,而是通过病毒溯源“法治化”,继续玩弄政治手段,加大对中国抹黑攻击的力度,使病毒溯源成为对华施压的新招术。
显然,病毒溯源“法治化”不仅无助于新冠病毒的科学溯源,反而导致病毒溯源复杂化,给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增添新的干扰。
病毒溯源“法治化”——美国的新操弄蒙蔽不了世人
推进病毒溯源政治化是美国的既定招数。新冠疫情在中国出现后,美国就将病毒溯源问题与政治挂钩,一口咬定新冠病毒源自武汉病毒研究所,试图将中国死死地钉在新冠疫情的被告席上。但几年操弄下来,美国并未如愿以偿;相反,国际社会对美国刻意掩盖其生物实验室的做法感到深深的疑虑。为了扭转被动处境,美国打出了病毒溯源“法治化”这张新牌。不过,其操弄却蒙蔽不了世人——
手法翻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曾动用外交施压、散布谎言、制造舆论等手段,对中国施加强大压力,试图迫使中国就范。但如今,继续采用上述手段的边际效应正日益降低。为保持所谓“武汉病毒”的热度,美国采取立法的手段,试图借手法翻新,夺人眼球,把本已趋冷的话题重新炒热,在新冠疫情问题上继续保持对中国的政治压力。
途径转换。从外交施压到国内立法,表明美国在病毒溯源问题上正在尝试由外而内的路径转换,通过国内立法在美国国内形成广泛“共识”:一方面可以避免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相互内耗和彼此抵消,集中国内政治力量对中国施压;另一方面,可以为美国对华施压制造所谓法律依据,从而保持对华施压的持续性。
策略调整。近年来,为了用足病毒溯源这张牌,美国不断对世界卫生组织施压,力图迫使世卫组织改变已经作出的论断,要求中国公布更多的所谓“信息”。在中国明确拒绝的情况下,美国打起了病毒溯源“法治化”这张牌。在美国一些人看来,国内法地位高于国际法,美国今后继续对世卫组织施压就属于“依法办事”;如果世卫组织不予支持,美国就会降低对其支持,甚至对其工作制造掣肘或干扰。
陷中国于被动——病毒溯源“法治化”的真实图谋
病毒溯源是科学命题,一旦介入政治因素,就会偏离航向,与病毒溯源的目标南辕北辙。“2023年新冠病毒起源法案”将美国家情报机构引入其中表明,美国的目标并非真正实现病毒溯源,美国的真实动机是借此抹黑中国,损害中国形象,造成中国政治上的被动。
一是想要造成中国在中美关系中被动。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在中方看来,全球溯源科学研究受阻的真正原因是美国的政治操弄。美国迄今在溯源问题上没有采取任何负责任的举措,从来没有邀请世卫组织派专家组到美国开展溯源合作,从来没有提供任何早期数据。国际社会呼吁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实验室和世界各地军事生物基地接受国际溯源调查,给世界人民一个交代。美国政府尽管对国际社会的呼声始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不可能不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强烈质疑和巨大压力。为了缓解压力,美国打出了病毒溯源法治牌。“法治化”不是目的,目的是持续炒作病毒溯源以推卸责任、洗白自身,实现“甩锅”中国。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压力点从美国转到中国,让中国处于被动防守的处境,既消耗中方外交资源,又增加美对华要价筹码。
二是想要造成中国在世卫组织中被动。世界卫生组织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卫生领域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推进病毒溯源“法治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世卫组织将病毒溯源的关注点始终聚焦于中国,就能大大减轻该组织对美国开展病毒溯源的压力。通过绑架世卫组织对中国施压,让中国始终成为“有罪推定”的“嫌疑”。一旦中方拒绝世卫组织的溯源要求,则可以将阻碍国际科学界病毒溯源的责任推向中国,让中国承担巨大的政治责难和道义风险。
三是想要造成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动。三年多来,世界上很多人死于这场世纪大疫情,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生命灾难和心理创伤。国际社会迫切希望疫情溯源取得进展,这不仅有助于抚平心灵的伤痛,更有助于避免悲剧重演。美国想要通过病毒溯源“法治化”充分表现对病毒溯源的“关心”,占据国际舆论的道义制高点。同时,将国际舆论的压力引向中国,让新冠疫情与中国的关联“定格化”,将疫情生成的“黑锅”死死地扣在中国头上。
旗帜鲜明反对美国病毒溯源“法治化”
新冠病毒溯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但病毒溯源需要科学家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事实进行溯源研究,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精诚合作,共同开展科学探究。推进溯源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政治因素的干扰。
坚持病毒溯源非政治化立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方始终支持科学溯源,反对政治溯源。溯源问题一旦政治化,就偏离了溯源的方向,成为霸权国家对外施压的政治工具,这不仅无助于病毒溯源本身,而且会因国际政治因素的介入而复杂化。为此,中国有理由坚持病毒溯源非政治化的一贯立场,将美国病毒溯源“法治化”的压力顶回去,让美国的相关法案成为一纸空文。
坚决反对病毒溯源的“双重标准”。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奉行霸权霸道霸凌做法,总是玩弄双重标准以维护自身利益、规避自己责任。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作为全球头号“病毒来源嫌疑国”,美国一再无视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拒不开放自己的相关实验室接受外部调查。在病毒溯源问题上,世卫组织对中国数据的高度透明化表示过赞赏。中国已经承担了自己应尽的大国责任,还将为病毒溯源工作继续作出努力,但中国绝不会接受病毒溯源的“双重标准”,不会接受外部强权强加于自己的无理要求。
积极推动病毒溯源国际合作。玩弄病毒溯源“法治化”,只会阻碍全球溯源科学合作,破坏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国际社会只有携起手来,坚决抵制溯源政治化逆流,才能推动病毒溯源回归科学正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事实证明,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搞“甩锅”、推责,干扰的是全球合作抗疫大局。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美国操弄病毒溯源“法治化”的当下,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病毒溯源的国际合作,为病毒溯源工作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美方玩弄病毒溯源“法治化”注定不得人心,美方抹黑打压中国的险恶图谋也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