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教育重点工作巡礼】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5-10 09:49:54

【甘肃教育重点工作巡礼】

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兰州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韦尧兵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现代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跃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是最有决定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坚持教育的“四为服务”,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任务。兰州工业学院建校以来,由工而立、因工而兴、以工为荣,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聚焦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建设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四个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重应用、善创新、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价值导向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其意识形态工作生力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其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课程育人元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同时,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与文化熏陶中,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内在导向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要聚焦内涵建设,构建和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大力推动以“一主线、四融合、四平台”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构建有利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成才和普通本科、职业本科融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我省实施“四强”行动以及构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体系、重点产业能级整体提升的需求,优先设置与区域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以“四新”建设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方式改革、课程思政等主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探索,加强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建设。以一流课程、示范课程、重点课程和创新创业研讨课建设为抓手,深入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坚持应用导向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学校紧跟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双创”教育系统设计,完善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各专业关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逐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有条件的专业,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厅和学校三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作用。通过培养、引进,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未来导向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学校要主动应对教育数字化变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深度融合、平台搭建、教师培养、学生管理“四项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理念,推动多部门联动,形成数字化教育教学合力。构建学校、院(部)、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联动体系,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二是丰富数字化教学平台资源。加强“名师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快建设数字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学名师等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多形式应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三是夯实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的开展,创新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研训内容和形式,推动教学数字化改革研究和教学赛事活动拓展。四是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素养。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力、适应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选用适合的数字工具、平台和资源,创新适应数字社会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培养数字化环境下学生良好的道德伦理意识和行为规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