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甘肃黄河文化标识体系
李 骅
甘肃黄河文化遗存丰富、序列完整,具有鲜明的西部特性,是黄河上游文化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黄河文化与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了以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影响深远;塑造了特色鲜明的地理自然标识,黄河首曲、黄河三峡、黄河石林、渭河源、崆峒山等各具风格。我们要依托代表性文化遗产资源,把握政策机遇,构筑甘肃黄河文化标识体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讲好新时代的甘肃黄河故事。立足甘肃古老、厚重、多元的文化特质,挖掘提炼以女娲补天、大禹导河积石、羊左之交等为代表的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以会宁红军会师等为代表的红色故事,以引大入秦、引洮工程、景电提灌等为代表的奋斗故事,以八步沙“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故事。深度阐释甘肃黄河流域及其文化辐射地的文化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讲好甘肃黄河故事。
保护传承甘肃黄河文化遗产。围绕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工作要求,推进甘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考古中国”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甘肃研究展示,构筑黄河上游华夏文明起源地甘肃文化地标。着力强化甘肃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遗址的文化标识建设。大力挖掘塑造以大地湾、马家窑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彩陶文化标识,张骞凿空,玄奘、法显西行取经等历史事件标识,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识,《读者》《丝路花雨》等现代文化标识,着力推进文化遗产标识符号化、标签化、价值化。推出大地湾遗址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雕塑、洮岷花儿、环县皮影雕刻等鲜明的黄河文化标识。
打造甘肃黄河文化地理标识。着眼于甘南黄河上游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重点挖掘黄河流域人文地理特色资源,打造黄河首曲、黄河三峡、黄河石林、祁连山森林公园、崆峒山、麦积山等自然地理景观标识。改造和提升黄河水车、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塑等人文景观标识。以知名黄河文化资源为依托,在甘肃沿黄相关市州打造一批标志性的黄河文化遗址公园、红色主题公园、文化生态公园以及文化驿站等。将兰州市全力打造为黄河流域黄河文化城市地理标识。
推出甘肃黄河文化旅游新标识。深度阐释铜奔马和“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内涵和意义,提升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强化甘肃旅游“黄河”概念和“丝路”概念的融合,重点推出“黄河之滨也很美”甘肃文化旅游新标识。立足黄河全流域,从甘肃黄河历史和现实、“诗和远方”的角度筑牢这一文旅新标识的形象基础。同时,应将甘肃黄河流域的古城古邑、古驿古渡等也打造成甘肃黄河文化旅游新的标识。
繁荣甘肃黄河文艺产品创作生产。围绕甘肃黄河文化遗存、文化胜迹、黄河诗文、治黄著述、重大考古发现,将标志性神话故事、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文物非遗融入内容创作中,体现黄河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做好甘肃黄河文化重大题材创作策划和扶持计划,实施甘肃黄河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大精品剧目持续供给能力,推出甘肃黄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拍摄会宁、南梁、高台等一批红色地标宣传片。立足我省丰厚的纪录片土壤和宝贵的题材资源,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创作高质量纪录片,扩大甘肃黄河文化影响力。
推进甘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在甘肃落地落实。同时,以甘肃史前文化遗址、黄河石窟走廊、黄河石林地质、黄河母亲文化等为主题,建造一批文化公园,打造甘肃黄河干流精品旅游带、甘肃黄河干支流美丽河湾等,共享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
加强甘肃黄河文化标识创意制作。推进甘肃黄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和平台建设,建设甘肃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专业化创意和制作技术,孵化和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甘肃黄河文化标识系统。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开发制作甘肃黄河文化标识动漫形象、影视人物形象等,以生动形象的图案等形式展示甘肃黄河文化标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甘肃黄河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打造,提升甘肃黄河元素传统工艺产品水平,推进甘肃黄河文化标识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
作者为省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