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肖镇西岭村返乡创业青年郭鹏创办了镇原县名众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牛存栏187头,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饲草。
甘肃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包装女工刘霞在包装产品。 庆阳融媒记者 张宁宁 摄
庆阳融媒记者 闫慧 张宁宁 刘阳
日前,华池县和镇原县被省政府评定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各奖励资金5000万元。市委、市政府在省上奖励的基础上,决定对华池县、镇原县各奖励1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镇原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的经济发展进步县,在脱贫摘帽后的两年时间里,凝心聚力谋新篇,精准发力开新局,交出了一张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2022年,镇原县完成生产总值105.2亿元,跻身百亿级县区行列。日前,记者走进镇原县,探寻这座陇上名县焕发蓬勃生机背后的奋斗之路。
深挖潜力
产业优化“不掉链”
2020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准镇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站在新的起点上,镇原县不仅没有松口气、歇歇脚,反而以赶超之志、务实之策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一体推进,在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三产融合、全链布局聚集的思路下,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镇原县以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引领,大力推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推进肉鸡、草畜、瓜菜、苹果、中药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链发展。
肉鸡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承载着突出重点产业链建设,推进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和链条锻造的重任。
2018年,镇原县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分期实施从饲料加工到种鸡养殖再到熟食加工的肉鸡全产业链项目。
经过5年发展,全县目前已建成养殖场和种鸡场47个,孵化中心、屠宰厂和饲料厂各2个,肉鸡产能达到1.2亿羽,全年饲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带动完成一产增加值35.6亿元,并成功创建省级肉鸡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带动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肉鸡全产业链的布局,在全县12个乡镇流转土地近5000亩,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每人每年可实现务工增收4万元以上;带动发展了一大批养鸡专业户,农户养鸡数量超过20万羽;促进全县种植养殖、冷链包装、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镇原县委书记陈磊表示,镇原县重点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推动农业产业化,把建办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作为主攻方向,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带动肉鸡、草畜、瓜菜、苹果、中药材五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镇原县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并在全省创出成功经验和发展样板。
围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基地,“三河”“三带三区五点”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示范基地等优质高效产业示范基地、示范片带30个。全县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共达到107万头(只)。苹果产业坚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链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年产量达到17万吨。中药材产业聚焦打造陇东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百亩以上中药材示范点68处、13.5万亩,入选全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思变求新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位于镇原县城东部的金龙工业集中区,是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定位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重点,配套发展农畜产品链条相关联服务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3.09平方千米,已建成1.51平方千米,目前入驻工业企业22家。
“至2022年底,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8.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占全县地方工业增加值的68.5%,是镇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原县金龙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寇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聚焦工业绿色化,镇原县加快金龙工业集中区提质扩容,启动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即盘活重组一批老旧企业、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企业、新上引进一批新型企业、培育创建一批名优品牌,重点布局农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中药材深加工等朝阳产业。
镇原县解语花山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羊绒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最早入驻金龙工业集中区的本土企业之一。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加工羊绒纱线,年产纱线200多吨,年产值1亿多元。
“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我们深耕羊绒纱线加工行业20多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彰显了民企担当。公司长期稳定安排就业岗位100多个,年支付职工工资400多万元。从公司成立之初到现在,纳税2400多万元。”镇原县解语花山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慕晓勇说。
近两年,该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改提升和品牌提升上。通过引进新设备和生产线改造,不断提升产能效益,与国内最大的羊绒服饰加工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由代加工逐渐进军羊绒成衣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了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由镇原县城投公司提供担保,我们获得融资贷款600万元;在生产线改造上,我们享受到了技改项目资金贴息扶持的政策红利。”慕晓勇说。
传统产业促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抓培育发展。今年内,镇原县将建成锦运泰声学装备制造项目,实现装备制造业“零突破”;招商引资的福贝宠物食品加工、聚广利万吨蔬果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到“农商品”的转变,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思变求新中破难题、寻突破,在招新培优中注活力、焕生机,镇原县在打造发展主引擎、培育经济增长极的生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点带面
乡村振兴产业旺
在屯字镇白马村,镇原县甘旭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维华带领周边群众发展苹果产业已有15年时间,合作社现有社员1028人,带贫113户,年分红6.78万元。
合作社按照“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流转土地统一建园和果农入社共享营销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园1236亩,入社果园面积达4300亩。依托产业强镇项目支持,建成苹果保险及电子商务系统、苹果保鲜库,购置了压缩机和冷藏车,用于鲜果贮藏和运输。
“我们的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市场认可度高,销售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武汉等地,去年的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今年,冷库库存苹果还有60多万斤,工人们正在加紧分拣、包装,从5月份开始市场有涨价的趋势,估计6月底就能把库存苹果销售完。”朱维华说。
眼下,正是苹果花期管理的关键时刻,合作社每天的用工量在百人左右,而在苹果树套袋、疏果以及苹果的采摘、收购等环节,用工量基本上在三四百人,每年支付劳务工资370万元。
朱维华曾在白马村担任了1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既是苹果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带头人。
“那时候,村里没啥产业,最初发展苹果产业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后来才慢慢把分散的小规模与高效的大产业联系起来。现在看来,要发展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路子,把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产业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朱维华说。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产业旺乡村兴。
屯字镇精心打造闫孟村“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示范园,推动全镇产业由“扩规模、重产量”向“优结构、提效益”转变。新集镇依托甘肃聚广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千亩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为中心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提升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上肖镇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年均输转劳动力1.4万人,劳务创收4.5亿元。
屯字镇是镇原县人口第一大镇,素有镇原“东大门”之称。“着眼实现‘六个屯字’的创建目标,坚持走红色引擎、农业优先、文旅支撑、生态打底、城乡融合、多元赋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抓促项目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持续用力,建设五美新屯字、三宜新乡村。”屯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鹏飞说。
镇原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让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乡村振兴之路走出了扎实有力的步伐和产业强县的自信。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66.7元,比上年增长6.8%。
蓄势而发
做好“融合”大文章
今年一季度,镇原县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名靠前,农业产业化优势明显,项目建设接续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步伐稳健。尤其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个,完成省外到位资金5.22亿元,同比增长59.63%,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施‘双轮’驱动,坚持‘三化’并进,强化‘四建’支撑,走出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的总体思路,镇原县打出“融合发展”组合拳,探索三产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三产融合提质量创增量。着力打造7条重点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齐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金龙工业集中区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赋能的重要平台,按照‘引凤必先筑巢’的思路,近年来,启动实施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重大项目,提高企业入驻便利化条件。”寇文明说。
在金龙工业集中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总投资1.14亿元,8栋孵化车间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配套建设1栋孵化中心和1栋高级人才公寓,已入驻企业2家。
甘肃聚广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清告诉记者,聚广利万吨蔬果加工项目租用了4栋孵化车间,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包括冻干车间、烘干车间、打酱车间和冷库,主要进行果蔬农产品深加工。其中,冻干车间生产的休闲食品将出口欧洲,创外汇增收入。
“今年,我们公司将在全县18个乡镇推广种植辣椒3万亩,考虑到当地气候条件适宜扩大规模,且政府支持力度大,我们最终决定落户园区,把整个产业链建起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赵清说。
文旅融合挖潜量。镇原县历史文化源长、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明显,近年来,文化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度明显提升。2022年,全县游客达90万人次,旅游收入2.86亿元。
“着眼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县上全力打造潜夫山、闫沟等精品景区及茹河川区精品生态廊道,主动融入关东城市群和旅游黄金圈,推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注重旅游业的全面提质增效和要素配置,植入更多的旅游业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片土地上了解文明背后的深度、文化背后的温度和城市背后的热度,力争2023年全县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镇原县旅游办主任李东东说。
城乡融合提质扩容。镇原县以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全县路网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扩内需促销费,积极融入半小时生活圈。按照“一心两翼三支多点”思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
绘就美丽画卷,谱写美好未来。一个更加开放、文明、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新镇原,在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唱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在华丽转身后书写陇上名县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