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印记】
“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黄河铁桥
滔滔黄河,悠悠大桥。资料图
早期黄河铁桥油画 资料图
黄河第一桥石碑 摄影:张铁梁
高羔
开栏语
打开甘肃的地图,广阔的土地上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遍布其中的古镇、民居、祠堂、衙署、文庙、书院、桥梁以及形形色色的园林营建,化作一道道风景让人留恋,让人品读。这些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物一景都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烙印,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又像一首首老歌,传唱着光阴的故事。《文化·旅游》即日起开设《陇原印记》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去感受那里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和古香古色的文化气韵。
在巍巍青峰之巅,耸立着一座塔;在滔滔大河之上,横亘着一架桥。
桥与塔同框,则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桥与塔,是兰州的地标性建筑——白塔山和中山桥。就是这白塔山下、中山桥上,成为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从白塔山一同俯视中山桥与黄河,便能发现中山桥的特色,其形如跃河巨龙,“身躯”弯曲于黄河之上。
桥共有四墩五孔,孔与孔之间跨径45.9米。整体设计极简,桥梁上方是梯形钢桁架结构,每一跨都由长方形加斜撑杆件构成。桥身总长有233.5米,总宽有8.36米,同时桥内两边设有各宽一米的人行道。
春日的黄河之畔,岸边蛰伏了一冬的柳枝,已没有了冬日的干枯,变得柔嫩。远望枝条上初冒出的嫩芽如烟如雾,有的柳枝则轻拂着河面。
和煦的春风在吹拂,明媚的阳光在照耀。铁桥五个桥拱的倒影铺展在河面上,像篦子一样梳过缓缓流淌的黄河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百余年来,黄河水就这样流淌,而百余年似乎又只是一个瞬间。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最初人们多用木船和皮筏进行摆渡,但是由于黄河水流湍急,用木船和筏子渡河实属不易,正如李白所感叹的:“虎可搏,河难凭。”
后来,勤劳智慧的兰州人民利用季节的变化,冬日在结冰的河面上借“冰桥”踏冰而过。可是在冰桥上过河却极其危险,特别是在初结和消融之时,真让人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惊心之感。
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追击逃亡的元朝残余势力王保保,要渡过黄河,于是在兰州城西7里处修建了一座浮桥。该浮桥为保障军队的往来、粮饷辎重的运输,因此命名为镇远浮桥。
到了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将浮桥移至城北的白塔山下,即今天黄河铁桥所在位置。当时的浮桥用24只大船,排列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中间用檩木相连,铺以木板,木板之上加有围栏。滚滚的黄河水又将24只大船冲成月牙形,场景颇为壮观。这就是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曾有人赋诗描写这一景观,曰:“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洋河桥柳色青。”甘肃布政使梁章钜曾为浮桥桥门撰写一副对联:“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为了固定住浮桥,又在黄河南北两岸各立铁柱(即将军柱)两根,以缚铁索固定桥身。如今耸立在桥南端东侧的将军柱傲然挺立,这根仅存的将军柱长5.8米,重达10吨,底部直径0.61米,其中底座长1.2米,宽0.31米,厚0.3米,其上还铸有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600余年来,独留的这根将军柱矗立在黄河边,经雨雪而沐风霜,注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据说,当时的将军柱还有测量水文的作用。
浮桥因每年春设冬拆,而且载负有限,故一代封疆大吏左宗棠曾提出想修建一座永久性的桥梁,怎奈当时需要银两较多,加之阿古柏叛乱亟待平定,需用兵用饷,只好作罢。
后来陕甘总督升允坐镇兰州时,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议将浮桥建为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他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同时与德商泰来洋行在1906年9月11日签订了修建黄河铁桥的合同。并授权兰州劝业道彭英甲为始终经理其事的总负责人。
几经周折,兰州黄河铁桥最终于1908年5月9日开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施工,铁桥最终于1909年竣工通车。桥下部由两座桥台,4个桥墩组成,设计荷载8吨。桥南北各建牌坊一座。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命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与其说升允有“超前的眼光”,毋宁说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升允(1858年-1931年),蒙古族,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清光绪八年(1882年),升允中壬午科顺天乡试文举人,光绪二十五年正月,补授陕西督粮道。
从升允的履历可以看出,他最初是靠祖上功勋的余荫和纳捐而走上仕途的。但升允却并非庸官,他重视教育、支持实业,任陕甘总督时还开办了不少“新政”项目,先后设邮务、洋务、电信,修公路、铁路、办矿,建招商市场等。当然这些都得益于他赴欧洲三年,学习“新政”,从而视野大开有关。
为使这座黄河上游首创的永久性铁桥更加雄伟壮观,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翘角飞檐,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两块,分置南北桥头;其他两块分别为“九曲安澜”“三边利济”。中式牌厦与西式铁桥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堪称中西合璧,蔚为壮观。
为永久纪念黄河铁桥创建这一重大工程,升允的继任者,时任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蕃命人在铁桥两头刻立石碑两座,碑文是由升允撰文书丹的《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碑文写道:余于乙巳夏持节西来,询悉情形,相度河势,每思重申前议,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游历来甘,爰饬司道商令包修,与之订立合同。集华洋工六七十人,料件悉购自外国,设法转运至兰,经始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宣统元年六月而工成。桥长七十丈,宽二丈二尺零,架桥四墩,中竖铁柱,外以塞门德土参合石子成之,桥面两边翼以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輿马。计造桥工料共银十六万五千两,运费并杆绳等项杂用,共银十四万余两。二共动支库平银三十万两有奇,由统捐溢收项下作正开销,均经奏咨在案……详细地记述了修建铁桥的经过和施工人员的名字。此碑现在依然竖立在铁桥北端西侧。
滔滔黄河,悠悠大桥。中山桥横亘于黄河之上已逾百年,成为如今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文旅百科】兰州黄河铁桥大事记
●1905年,彭英甲任兰州道,为实现自己“实业兴国”的抱负,重提前议,建议在镇远浮桥桥址上修建永久性铁桥。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请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1907年,一批超大超重材料运抵郑州,由郑州转运点运至兰州。
●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开始修建,黄河铁桥正式动工,所用钢材、水泥等从德国购置。
●1909年,黄河铁桥8月竣工。两边还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并将木板桥面全部换成了现在的铁板桥面。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在8月9日又遭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击,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4年,兰州市政府对黄河铁桥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同年10月被改为步行观光桥。
●2006年,兰州黄河铁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兰州站传递活动7月7日在中山桥举行起跑仪式。
●2009年,兰州市组织纪念中山桥建成百年系列纪念庆典活动。
●2010年—2011年,兰州市对中山桥再次维修加固。
●2013年,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中山桥禁止机动车辆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