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启动,沪深主板3月4日将开始“纳新”。伴随各个板块的发行上市审核权全部下放至交易所,A股市场也正式进入沪深京三大交易所“并联”审核新时代。
2月17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正式发布实施。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165部,内容涵盖发行条件、注册程序、保荐承销、重大资产重组、监管执法、投资者保护等各个方面。上述规则从公开征求意见到正式发布实施仅用了13个工作日。
有投行高管对第一财经表示,伴随此次注册制改革,证监会与交易所权力分工更加清晰,证监会在交易所审核阶段就会介入,对企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板块定位进行把关,通过审核后注册阶段否决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伴随主板审核权下放至沪深交易所,未来发审委也会取消。
目前沪深主板“纳新”日期已定,不少企业和中介机构都在加紧更新材料,希望早日进行申报。“我们一直盼着全面注册制落地,这样后续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指引,可以按照新规则准备材料,也可以重新开始受理了。”有证券律师表示,目前其团队在手的项目,或需按照全面注册制要求准备相关材料。
全面注册制下,中介机构的业务承揽能力更加重要,同一单项目的参与各方也在角力。另有律所人士表示,之前手上的项目选的是比较小的券商,现在为了把速度提起来,也在考虑寻求跟头部投行合作。
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里程碑
“这次全面实行注册制制度规则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注册制的制度安排基本定型,标志着注册制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证监会有关负责人2月17日对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意义进行评价称。
里程碑意义,不仅体现在审核形态上证监会与交易所更加明确分工,审核权力中心下沉至三大交易所,更体现在全面注册制改革背后,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上迈出的一大步。
回溯历史,现代意义的中国证券市场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初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才正式建立。199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设立。据参与政策制定的业内人士回忆,最初将证监会定为半政府机构,由政府赋予其监管职权,用意就是希望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监管,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
但是过去三十年间,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限价发行、实质审批等多个阶段,这些看似遥远的名词,是中国证券市场自创立至今,在不同阶段一直尝试跨过的制度限制。
虽然市场化发行上市在最初就是决策层的目标,但是到最终实现,却需要走过一段艰难坎坷的路程。如今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沪深主板也进入了注册制时代,标志着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方向上又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其中的巨大变化从最新发布的规则就可见一斑。
证监会2月17日集中发布了165部制度规则,其中包括证监会发布的制度规则57部,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等发布的配套制度规则108部。内容上,涵盖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完善审核注册程序、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完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制度以及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等五大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全面注册制启动,发行上市审核权力中心下沉至交易所,这也就意味着打击腐败、防范寻租的重心也随之下移。
目前,证监会党委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都表示,将以强有力监督打造“廉洁的注册制”。在制度规则层面,将健全覆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监管执法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廉政风险防范,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同时,完善对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的抵近式监督和对发行审核注册的嵌入式监督,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零容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沪深主板即将“纳新”
与科创板的增量试点和创业板的存量改革相比,沪深主板的注册制改革可谓真正的“改革攻坚”。
一方面,上市公司规模庞大。截至2月17日收盘,沪深主板总共有上市公司3190家,总市值超过65万亿元。其中沪市主板1677家,总市值42.44万亿元;深市主板上市公司1513家,总市值22.73万亿元。
另一方面,投资者数量众多。截至2023年1月,A股市场投资者总数近2.13亿,由于没有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投资门槛限制,投资者当中绝大多数都投资主板股票。
2月17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与全面注册制配套的业务规则、指引及指南,确定2月20日至3月3日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并按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和受理顺序接续审核;自3月4日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申请。
其中,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与改革前相比,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在定价机制、申购配售、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比如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发行规模较小的企业,继续保留直接定价,新增定价参考上限。进一步完善询价定价,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等机制。
申购配售方面,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与科创板保持一致。明确在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在确保较大比例新股向网上投资者发行基础上,将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根据发行数量差异,明确战略配售规模与参与投资者家数安排。
深市主板在定价机制、申购配售、风险防控三个方面也作了调整。同时,深市主板还对亏损企业上市进行了明确。
在2020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制定了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标准及监管制度,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市场实际情况,按照“稳中求进”原则,当时明确了暂不实施的过渡期安排。
不过,深交所表示,目前创业板实施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时机已经成熟,并对未盈利企业上市作出具体安排。一是细化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二是明确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启用“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上市标准;三是做好相关规则衔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同步取消了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正大力开拓新能源市场,获得了比亚迪等大客户的订单,预计产值可从去年的8.3亿元增至今年的10亿元以上。“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人来工厂应聘。我们一直被追着交货,人员充足对企业满产达产十分重要。” “在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激发企业活力。”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 记者了解到,陕西开展稳就业促就业“9+1”专项行动,涵盖民营企业稳岗拓岗专项行动等。甘肃开展“援企稳岗 服务千企”专项行动,深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280家中小微企业,采取上门服务、用工指导以及“陇原惠岗贷”低息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稳岗扩岗,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湖北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下一步稳就业要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的靶向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对已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就业跟踪。合理引导和培训提高职业专科本科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产学研互动,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充分就业。此外,还要完善大学生、农民工、灵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就业保障体系,创造公平、稳定的就业环境。 “要针对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就业指导,围绕人才培养、开展职业规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就业信息对接等环节进行优化。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序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李强建议美国政府债务违约,本质上是由资不抵债的财政现实引发的,而不是由国会债务上限“拉锯战”引发的。2011年,美国债务上限博弈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2013年,债务上限谈判陷入僵局,导致政府关门半个月。今年的债务上限博弈预计更加激烈,将导致更大混乱。 美国政府对外举债的逻辑,与其他国家不同。这是因为,美国拥有全球霸权,其国家信用是和霸权捆绑在一起的。看似是美国国会就债务上限搞“拉锯战”、玩“胆小鬼游戏”,实则掩盖美国债务的本质——美国用低利率美债向全球融资,然后把筹集的资金投资到全球,可以赚取“超特权”收益差。这样的买卖谁不愿意做? 1月19日,美国债务已达到2021年12月16日确定的31.4万亿美元限额。不到半年时间,美国财政部就顶不住了,急需筹措新款项,于是提出多借债。借债主要用于:一是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导致美国财政赤字超过10%,举债基数提高,需要堵窟窿;二是通货膨胀导致各项支出成本上升,需要转嫁给投资者;三是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等要花钱,需要筹资;四是美国在全球多地增加军事部署,需要大幅度扩大支出;五是硅谷银行等倒闭,需要大笔救助资金,也需要扩大债务规模。按照美国的霸权逻辑,借你没商量、不借白不借,继续多借债仍是美国政府的核心考虑。而国会山上的争吵,其实多半是“政治加戏”——议员们借机提出一些个性化要求,最终还是会批准多发债的。 不过,美国举债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债占比呈现长期下降趋势,2020年达到阶段性低点31.5%。2023年3月底,这一比例基本在1/3左右。同时,美债的国际投资者中,官方投资者占比跌破50%。这预示着美债国际信誉下降。美国政府即便能进一步抬高债务上限,但投资者不一定照单全收。 当然,美元仍主导着全球货币体系,占据着全球外汇储备的约60%、全球贸易结算的约40%。美债规模还将扩大多少,其实并不重要,而应当未雨绸缪,加快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美债危机和美元危机。 由于美国拥有全球霸权地位,其债务成本总体上是很低的,即美国债务的大量成本是由其他国家来埋单的。目前,美国31.4万美元的国债,美国国内投资者持有70%左右,国外投资者持有30%左右。这只是一个显性债务结构,而隐性债务关系就更复杂。因为,美国的跨国企业、跨国银行,以及跨国军事部署,都是在全世界配置资源、攫取利润。美国还通过控制石油、天然气、铁矿石、贵金属、粮食等的价格,降低美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增加竞争对手的运行成本;通过技术上“卡脖子”、品牌渠道抢夺利润,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盘剥,而其他国家无力做到这一点。就是说,无论美国借多少债,都是划算的。 美国债务逻辑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已经发生变异,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财政治理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庞氏游戏”。全球任何一家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只要赚到美元,都不得不拿出大部分交回美国财政部。就是说,外国企业只要进入美国控制的产业链、供应链,就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收益了,而只能与美国的经营体系绑定,只能坐上美债这架战车。美国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大到了不能化、不能碎,也不能拆解的地步。 按照一般的债务逻辑,既然是借债,终归是要还的;即便可以借新还旧,即便期限结构可以优化,也应总体上遵循借方创造的增加值能够覆盖债务规模这一基本原则。美国过度举债,不仅将销蚀其政府信用,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隐患。美国经济模式和霸权生存方式已经导致一系列麻烦,形成了“美元困境”。美方不从自身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上找问题,而继续搞以邻为壑、蚕食他国利益这一套,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美国应尊重债务本质,不要继续肆意扩大债务规模,而应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举债,切实提升自身经济运行质量,同时与其他国家一起维护全球经济公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