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日本阪上智能马桶质量靠谱吗?揭秘:新增...曝光质量真相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6-04 13:00:52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大者愈大”,中国制造业靠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规模优势?如何找到新的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双轮”驱动量质齐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表现亮眼。

  部分细分行业加快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支撑了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8.8%;代表新兴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7.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表现相对平稳。

  “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撑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说。

  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对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热度很高。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在中国建厂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吸引各类资本来投资建厂,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和产量上的规模优势。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经历了两次大蜕变,第一次是依靠庞大的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原材料、土地和能源优势、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优势等,吸引了全球制造业企业投资建厂,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环节向我国梯度转移,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面向我国市场的产品制造和面向全球市场的“三来一补”等产品制造,企业更看重的是我国工厂的成本优势。

  第二次是靠产业链集群优势、物流供应链优势、生产技术优势、产业工人优势、产业配套环境和政策优势等,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在我国的布局,企业的产品制造既面向我国市场也面向全球市场,我国工厂具有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双重优势。

  当前,从区域上看,各地都积极发展制造业。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优势大省地位继续巩固,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迅速崛起,四川、安徽、江西等在全国制造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接续工业增长的“后起之秀”。“从区域上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若干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成为拉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兵说。

  辩证看“大”与“强”

  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业内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而不少人认为规模优势并没有多大用处。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许召元表示,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一个很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很多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生产效率的优势就有了重要基础,这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我国制造业的“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赵刚认为,“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例如,同样一个机电或装备类产品在中国制造,原材料充足、磨具能就近配套、整机可实现量产。

  “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这一点此前在应对突发疫情、复工复产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此外,“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行延伸,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关兵说。

  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大,但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从做大到做强,从量变到质变,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和企业品牌打造,让我国制造企业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具有更强竞争力。

  打造竞争新优势

  得益于浪潮海岳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山东方原集团用工减少4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产品质量一致性明显提升,成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首家标杆桥隧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当前,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比较突出,依然具备产业链集群、物流供应链、生产技术、高素质产业工人、国内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政策等优势,进一步正向增强了规模经济优势,但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我国制造的新优势要靠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升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绿色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企业持续扩大投资建厂。

  赵刚认为,在高端化方面,要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核能、电动车、新型交通、船舶、装备制造、电子家电产品、移动通信等领域品牌、技术研发和整机制造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国形成产业链集群。在智能化方面,应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中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的效率和成本优势。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达80%,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但当前,各地更加重视新兴产业。对此,关兵表示,新兴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仍难以填补传统产业的空白,制造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高度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引领未来增长的新引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我国制造业巩固已有优势,找到新优势,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是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筑牢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一是‘守正’,要继续提升我国产业链集群竞争力、供应链效率、产业工人技能和品牌影响力,保持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组合优势。二是‘创新’,要着力打造创新链,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形成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赵刚说。

近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95.2%。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会上透露,2022年,小学阶段,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701.39万人;在校生1.07亿人。初中阶段,全国共有初中5.25万所。全国初中招生1731.38万人,在校生5120.60万人。另外,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投入和保障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指出,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资金共计605亿元,其中学前教育发展资金230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300亿元、普通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补助资金70亿元和特殊教育补助资金5亿元,支持引导各地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完善普惠保障机制,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同时,2022年教育部完成2万余所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回头看”,新增普惠学位约50万个。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依托48所部属高校和相关专业机构托管帮扶115所县域高中,带动地方高校和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1635所县中。

马嘉宾指出,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公益普惠属性进一步增强。

2022年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新增城镇义务教育学位500余万个;普通高中学校数量1.50万所,比2021年增加441所;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比2021年增加26所。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95.2%,比2021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3月30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患者医疗费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4月1日起新冠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政策调整至常规医疗保障政策。

2023年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制定了新冠患者医疗费用临时特殊保障政策。临时政策规定,扩大医保支付的药品范围,对住院费用实施全额保障,对基层门诊费用实行专项保障,参保患者在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与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有关的门急诊费用,原则上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报销比例不低于70%。上述政策先行执行至2023年3月31日,有效保障了新冠患者就医用药需求,缓解了大医院医疗压力,助力群众平稳度过感染高峰期。

目前全国疫情已趋平稳,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决策部署,因时因势动态优化医保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乙类传染病的防治要求,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通知》,明确了4月1日起,将“住院费用全额保障”“基层门诊专项保障”等特殊保障政策回归至常规医疗保障政策,参保患者符合规定的新冠医疗费用,将与其他20余种乙类传染病实施相同的医保报销政策。同时,为避免个别患者因病情较重、费用较高而产生沉重的经济负担,《通知》专门提出各地要加强对新冠患者医疗的费用监测,对符合救助条件、个人负担较重的患者按规定及时给予医疗救助。

目前,有些药品纳入了新冠诊疗方案,但尚未正式纳入医保目录。针对此类药品,《通知》规定,如符合有关条件,仍可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目前,国家新冠诊疗方案内的部分新冠治疗药品尚未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此前对有关新冠治疗药品的医保临时性支付政策将于3月31日到期。为了降低社会负担,引导医疗机构使用质量可靠、价格适宜的药品,也为了进一步丰富临床用药选择,提升新冠治疗药品的可及性,《通知》明确,国家新冠诊疗方案内且被列入“疗程治疗费用与医保目录内同类药差异较小”类别的新冠治疗药品,可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目前,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民得维)、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先诺欣)以及来瑞特韦片(乐睿灵)的报价,均不高于医保目录内小分子新冠药最大疗程治疗费用的1.8倍(即630元/疗程),符合“疗程治疗费用与医保目录内同类药品差异较小”等条件,将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后续,其他新冠治疗药品的价格如果符合条件,医保也将按规定临时支付。

  近日,多地发布公务员考试公告。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对于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的报考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其中大部分地区放宽年龄限制已经不是第一年。今年河南、广西两地首次放宽年龄限制。

  多地放宽年龄至40岁

  日前,全国多地发布2023年省考的考试公告,在招录条件上年龄的变化引发社会热议。过去,报考公务员年龄不能超过35岁。不过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两地首次放宽年龄限制。在广西2023年公务员考试公告中,面向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退役军人招录的职位和海监(渔政)船员职位、艰苦边远地区乡镇职位,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2年1月31日以后出生),是否放宽由招录机关决定。

  2023年河南公务员省考公告中提到,除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外,对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2年1月以后出生)。此外,河南今年对报考人员毕业证获取时间的要求也有所放宽。公告显示,对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方式完成学业的人员,放宽至2023年1月底前取得毕业证。

  北青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多地放宽报考年龄限制,包括贵州、江苏、山东、浙江、天津、湖北、重庆、江西、云南等二十余省市,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放宽至40岁。辽宁省近几年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以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中获省直辖市以上党委、政府或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报考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河北警察部分岗位放宽至35岁

  此外,部分地区还放宽了对公务员报考户籍地的限制。北青报记者发现,2022年重庆公务员公告显示,招考对象为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学士及以上相应学位的人员,以及取得国民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重庆市辖区户籍人员(包括生源地为重庆市的2022年毕业生)。而在今年重庆公务员公告中,对学历的要求则调整为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通常人民警察类职位要求不超过30周岁。不过河北省近几年在这一类部分岗位上年龄放宽至35岁。河北的公告中写道:报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应届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和报考法医职位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报考司法行政部门监狱、戒毒所、管教所一线干警职位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及报考狱医、心理矫正等特殊职位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合肥官方回复网友放宽年龄留言

  多地公务员对于年龄的放开引发人们对能否打破“35岁职场门槛”话题的关注。日前,安徽合肥一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合肥人,想回到自己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同时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奈何安徽以及合肥的招考年龄限制在35周岁,甚至很多在30周岁, 希望能放宽年龄,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将优秀人才纳入建设合肥的队伍中来,为合肥的建设添砖加瓦。

  合肥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回复这名网友表示,根据《公务员录用规定》,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招考工作方案。报考公务员年龄条件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按照《安徽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相关规定,安徽省报考公务员年龄条件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热评

  人民网:年龄放宽有示范导向作用

  3月30日,人民网发表评论《舆论为什么热议“公务员招录放宽至40岁”》。评论写道:公务员考试历来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报考条件改变,都对全社会各行业具有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何况是“年龄放宽”。

  事实上,过去一些年,无论网上网下,只要关乎“35岁危机”“35岁门槛”“职场年龄性别歧视”等话题,每每便会引发巨大关注。这背后,正是人们在各领域职场上的真实经历与感受,也包含着推开职场年龄限制“玻璃门”,获得更平等就业机会、更多奋斗空间、更大拼搏可能的期盼。 本组文/本报记者 匡小颖 实习生 张筝 统筹/蒋朔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