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原印记】探寻陇原大地上的长城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04:35

甘肃境内的明长城山丹段

玉门境内的汉长城

嘉峪关关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胡杨

大地苍茫,长城如龙,汇集时空。

长城是中国古代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是气候、物候的临界线,是融合了中华民族血脉的感情线,以长城为中心的城堡、墩台等军事设施,如同一个巨大的辐射源,文化、文明不断扩散,在冲突中包容,在包容中集聚力量。

正是长城,把一个个封闭的文化归拢、清理、整合为崭新而具有强大活力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圈。

长城,是甘肃文明永恒的纪念碑。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谪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被嘉峪关的雄伟壮丽所震撼,遂作《出嘉峪关感赋(二首)》。“东南谁比此关雄”“天下第一雄关”,准确描述了甘肃长城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甘肃地域狭长,是连接祖国内陆和西部边疆的战略要地,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要道,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历代文人墨客以长城为内容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反映镇守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塞下曲”、长城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成为万世不朽之诗篇。汉武帝刘彻有“天马徕兮从西极”之兴叹。隋炀帝杨广对长城则是赞叹不已,《饮马长城窟行》一诗道出了筑长城之意义所在:“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宋朝释文用短短二十言即说明秦长城之作用,其《悠悠万里行》写道:“秦既灭六国,驱民筑长城,长城三千里,将以艰胡兵。”唐代诗人岑参在边关数年,对边关将士守关征战生活体会颇深,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关将士征战戍边活动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边塞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诗句勾画出边关壮美的风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叹,道出了多少离别之情。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写尽古时边关的凄凉与艰辛。而甘肃长城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长城文化的精髓。

在甘肃,战国秦长城墙体及两侧文化层堆积处和重要的障堡遗址中,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实物,有力证实了遗存的真实性。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性。

在甘肃,汉代长城考古发掘出的汉简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都有明确的时代纪年,完全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有力印证了长城的真实性。甘肃汉代长城实体与汉简文献是甘肃汉代长城的重要标志,在全国首屈一指。

汉王朝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保持着庞大的军事建制,长城一线的墩、台、堡,到处都是旌旗猎猎。与此同时,汉长城一带的军屯,也随之轰轰烈烈地展开。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士卒,他们一面从事农耕,一面戍守边疆,“且耕且守”,但以农耕为主,居延汉简记载有“田卒”“河渠卒”“牧士”等反映士卒劳动者分工的称谓。屯田制度,使边塞的游牧生活方式与内地的农耕生活方式相互促进与融合,引发了边塞文化的革命。

甘肃长城遗存主要有战国秦和汉、明三代长城,甘肃境内现存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占全国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其明长城1738千米,为全国之首。保存较好,时代特征明显,防御体系完整,“因地制宜”特点突出,类型丰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甘肃长城分布在全省11个市(州)38个县(区、市),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直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几乎伴随着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兴衰起落,囊括了墙体、关堡、壕堑、烽燧和自然天险等全部长城类型,包含有黄土夯筑、沙土堆筑、砖石砌筑、土石混合、沙石夹杂芦苇或红柳等各种构筑方式,在全面体现中国长城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我国土质长城的典型代表。

“不到长城非好汉”,昔日虎踞龙盘的长城是我国古代保境安民的军事性工程,如今长城首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世界性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怀古览胜。

在长城关隘、古城烽燧间感知历史风云,在冰川雪峰、大漠戈壁上饱览自然奇观,在丝路印象、奇幻漂流中感受科技游乐的无穷魅力,文化旅游产业继续延伸拓展。

讨赖河中的讨赖河墩,是明代长城最西面的一个墩台,有“长城第一墩”的名号,依托长城文化的底蕴,建起了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中华龙林”等景点,这些景点依傍着气势磅礴的讨赖河大峡谷,河谷与景点相互衬托,有无尽的野趣,也有杀伐征战的气氛。

“悬壁长城—黑山峡丝绸之路旅游景区”是嘉峪关一带文化传承所积累的精华展示。该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1公里处、峪泉镇黄草营村附近,距嘉峪关关城8.4公里,景区以展现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为主题,兼顾西部风光山水的主要特征,处处精雕细刻,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景区内悬壁长城自身的独特性体现着厚重的长城文化,黑山峡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感体现着博大的丝路文化,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性,体现出这一地域深厚的文化背景……三者的结合,使这一景区,在西部旅游资源中的独特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铭记长城历史,弘扬长城文化,位于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内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正是以展示长城文化、长城历史和长城学研究成果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就像一本立体化的历史书籍。

不仅如此,在大漠红日之下,一座偌大的边塞关城横亘在戈壁、沙漠之间,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相闻,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这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阳关景区。

阳关,是甘肃长城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典范。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景区内的阳关博物馆依托古阳关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馆园结合的方式,向游客展示着古代边关军事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遗迹,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景点,同时也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地标。馆内馆藏文物丰富,陈展风格新颖,系统地反映出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变迁。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兵器,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粗犷的造型、平直的屋顶、厚重的墙体。在质朴敦厚、雄浑大气的建筑形象感召下,唤起人们对两千多年前西部边塞文化的历史记忆。

甘肃境内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条名胜荟萃、古迹璀璨、风光壮美、风情浓郁的旅游景观长廊。临洮秦长城、瓜州汉长城、玉门汉长城、金塔汉长城,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白银、临夏等明长城遗址,平凉、庆阳战国秦长城遗址等,宛如一串宝石镶嵌在陇原大地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还有国家级旅游资源:临泽明长城、永昌明长城、民勤明长城、古浪明长城、天祝明长城、景泰明长城、环县战国秦长城、华池战国秦长城。

特色鲜明的长城景观带,与多彩多姿的甘肃自然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有机融合,形成了“看长城必到甘肃”的旅游文化大格局。

挖掘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目前,甘肃正在扎实推进。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长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甘肃河西走廊,始终存在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长城文化圈。河西走廊长城文化圈,正是在河西走廊五彩缤纷的自然地理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从西到东,敦煌的汉长城,阳关、玉门关;瓜州汉长城、玉门一带汉长城,可谓中国汉长城分布最多,保存最好,种类齐全的地域;嘉峪关的明长城,雄伟壮丽,堪称长城遗址的百科全书;山丹的汉明长城交汇、融合也是世界一大奇观,被称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肃北一带的石包城;敦煌一带的敦煌古城、河仓城、寿昌城;瓜州一带的锁阳城、破城子、六工城、桥湾城;玉门一带的骟马城、赤金堡;酒泉一带的皇城;金塔一带的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高台一带的骆驼城、罗城;张掖一带的黑水城;武威的凉州古城等;这些古城能够串起泱泱古国的历史。

一条长城,可以把风俗、风物和具体的生活方式全部串联起来。以嘉峪关为圆心,其周边100公里的范围之内,佛教寺庙、佛塔、石窟寺等佛教文化建筑及遗迹、遗物,长城地带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像嘉峪关周边的文殊寺、昌马石窟、金塔寺等。自然景观独特,如悬堂寺、玉门丹霞地貌,玉门、金塔胡杨林,酒泉西汉胜迹等,串联成为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和文明,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印记;时间和历史,在这里刻写了光辉的业绩——其中,最为厚重的就是长城。陇原大地上的长城,或穿越戈壁沙漠,或跨越高山峻岭,或逶迤草原冰川,或环绕河流绿洲……它伟岸不屈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先祖开拓的步伐,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史诗传奇。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