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东四家,独领平凉书画百年风骚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05:09

平凉是一片文脉深厚的沃土,也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提起平凉历代书画大家,首推以“八分书”闻名于世的曹魏时期大书法家梁鹄,他留存于世的书法杰作“三绝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书画名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被列为书法之上上品。

与梁鹄同时代的皇甫规妻,以善草书而闻名。元朝商挺墨迹留于崆峒山。明代韩昭王朱旭櫏(qiān)娴熟书艺,有《千文法帖》留世。清代有“书法冠侪辈”的刘连升,“善书”的刘瑞年以及楷书“冠一时”的杨学震、王如用。20世纪,齐白石的门生、静宁人赵西岩,被美术界誉为“把齐派画风带入陇原第一人”。

随着近年来书画收藏热的兴起,有四位近现代平凉书画家的作品,成为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热门藏品。曾鲁斋、汪若南、张观雪、刘芳铭四人,书画名冠陇东,被后人誉为“陇东四家”。

  “陇东四家”生平及艺术成就

关于四位书画家的生平,地方志虽有记载,但比较简略。

汪若南画作《墨竹图》 石军 摄

1996版的《平凉市志》是这样介绍“陇东四家”的:“清末至民国期间,汪若南、张观雪、曾鲁斋、刘芳铭等人是活跃一时的书画名家。汪若南书画金石俱佳,尤擅竹兰,师法宋代郑所南,所画之竹,神韵隽逸清秀,为当时甘肃画坛所重,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有关部门推荐参加莫斯科展出。今崆峒山存有4通石刻,表现风、晴、雨、露不同的竹姿和气韵。张观雪以山水干笔画闻于世,作品《芦雁》亦被推荐参加莫斯科展出。曾鲁斋致力于人物、山水,常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人称快手。回族刘芳铭曾从师于曾鲁斋、梁子祥,勤奋刻苦,博采众长,形成独特风格。以上四家作品,市博物馆和七县(市)区博物馆均有收藏。”此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述:“清末民国时期,汪若南、张观雪、曾鲁斋、刘芳铭结为同道,互相品评,时有陇东四家之称。”

“陇东四家”之中年龄较长的为曾鲁斋,名衍道、述孔,号鲁道人。生于1871年,殁于1933年,平凉县人,原籍陕西长安,师从石少岩。清末携家迁居平凉,任平凉烟酒百货局秘书。他隐居平凉23年,1933年去世后葬于南塬。曾鲁斋善山水及小写意花鸟,笔墨清丽潇洒。山水效法元代黄公望,借清代四王笔意,花鸟画自成一体,笔法纯粹自然,以没骨技法见长。他绘制的《崆峒叠翠图》《崆峒全景图》,当时刻碑于崆峒山,刻碑拓片尚留民间。曾鲁斋绘制的平凉火神庙壁画《竹林七贤图》,意境深远,人物传神。坊间传说,他的诸多墨迹在清末民国时期,被众多藏家竞相收藏,其中《竹林七贤图》被日本藏家切壁为块编号买走。

汪若南原名汪逢源,字小泉,号石塘,又号伴琴道人,东湖隐士、友菊子、浪游子、两峝(指崆峒山和太统山)居士、东湖渔者等,平凉人,祖籍安徽休宁石塘。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关于汪若南的生卒年月,方志及百科记述为1901年至1956年,时年55岁。而朱永红等藏家则根据汪若南作品落款年份及走访调查其后人考证,汪若南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殁于1960年7月15日,享年88岁。今天的平凉城区胜利桥北侧汪家园,就是汪若南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据考证,汪若南的父亲同治年间随左宗棠营伍入甘,后居平凉西川二天门务农。汪若南自幼酷爱书画,因家贫无师指授,光绪十六年中廪生后,举家搬迁至东湖附近居住,始得行家教益。因倾慕郑所南、郑板桥、任伯年等前辈,改名若南。民国初,汪若南被保荐为县长,坚辞不就,埋头画室,作画课徒,不闻外事。解放后,汪若南曾当选为平凉地区第一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长安画派开创画家之一赵望云,民国时期客居平凉期间,与汪若南等人相互切磋交流,对汪的作品给予好评。其书法得何绍基之神韵,形成自己旷放劲峭的风格。当时陇东各地楼堂会所的碑匾多出自他的手书。绘画作品以兰竹见长,人物山水有自己风格,崆峒山存有其竹子画作石刻。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作品曾被推荐参加前苏联莫斯科画展。

张观雪,原名关学、新我,号崆峒山樵、泾水渔人。生于清光绪戊子年十二月二十一(公元1888年12月21日),殁于1953年3月,清末最后一科生员,平生醉心书画,与汪若南、曾鲁斋情趣相投,成莫逆之交,被坊间尊为三友。张观雪为人正直淡泊,终身以教学为生,曾任平凉中学、平凉师范、平凉女师美术教员30余年,学生遍及陇东各地。张观雪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晚临汉隶,深得曹全碑神韵,行草得孙过庭、米芾笔意,绘画作品擅长山水、花鸟。山水以干笔山水见长,花鸟、芦雁更为出色。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画作《芦雁》曾被推荐参加前苏联莫斯科画展。

张观雪之子张少观,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固原中学、平凉女子师范、平凉中学任美术教员。受父亲张观雪的熏陶点化,醉心于书画与金石研究,其画作以山水、花鸟为主,艺术风格鲜明独特。张纬中是继张观雪、张少观之后张门第三代画家,受家学影响,作品博采众长,山水画、人物画、油画、水彩、水粉作品均有涉猎,创作题材均来自陇东的山水、农舍、人物,画风朴实、亲切、感人。张门第四代张涛,笔名雪樵,曾师从国家画院程大利先生主攻中国画,现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崆峒区文联主席。他的画作洋溢着娴雅悠然、平和宁静的意趣,体现着温文尔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在“陇东四家”之中,刘芳铭属晚辈,他是曾鲁斋的徒弟。

刘芳铭,字寿亭,号陕西老农、笨汉等,回族,平凉县南郊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1949年病逝,时年50岁。坊间传说刘芳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少年时期在父亲开的羊肉馆子帮工,结识了经常来吃羊肉泡的书画名家梁子祥、曾鲁斋先生。梁、曾爱其敏而好学,收他为徒,一起教授他文化知识和书画技艺。刘芳铭勤奋学习,悉心钻研,文化知识和书画水平提升很快。他天生左手执笔,写字作画更有一番情趣。他的作品继承传统又有新意,山水、人物、花鸟清快洒脱,使人回味无穷。中年时期的刘芳铭以卖画为生,四十岁后书画技艺更为精湛,笔墨情趣达到新的高峰,可惜英年早逝。

  “陇东四家”作品收藏热的背后

从事书画收藏交流多年的朱永红,在其位于宝塔公园北侧的天正艺术中心二楼“陇东四家书画艺术中心”画廊里,挂满了他这些年从各地搜罗收藏的陇东名家作品。据书画界人士介绍,朱永红是迄今为止平凉收藏“陇东四家”作品最多的藏家之一。

张观雪画作《芦雁图》 石军 摄

记者发现,书画圈里人把曾汪张刘四人称作“陇东四大家”,而官方文献及相关书画活动则称其为“陇东四家”。去年6月至9月,市博物馆联合民间收藏爱好者,甄选出曾鲁斋、汪若南、张观雪、刘芳铭四人书画作品120余件(幅),特别推出“陇东四家”书画艺术展,吸引了陕甘宁三省区很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赏、品评。

曾鲁斋画作《墨菊图》 石军 摄

记者接触过的平凉、庆阳、固原、天水、兰州等地的书画收藏爱好者,都不约而同称呼曾汪张刘四人为“陇东四大家”,一个“大”字,饱含着人们对四位书画界前辈的欣赏和敬仰之情,尊崇和爱戴之意。

刘芳铭画作《渔翁图》 石军 摄

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几年书画市场相对比较萎靡。而在平凉书画收藏圈,“陇东四家”的作品依然很受欢迎,洛阳纸贵。据朱永红介绍,四大家的作品存世不多,曾鲁斋书画作品不超过50幅,市博物馆收藏有两幅。曾的书法作品尤其稀少,平凉藏家遍寻未得一幅。汪若南存世的书法作品较多,画作较少,平凉市场大约有200幅左右。张观雪虽然家风延续,门生众多,但其书画作品存世不超过100幅。刘芳铭在世时以书画为生,卖出的作品不少,但作品存世也不多。他表示,四大家存世作品加起来约有三四百幅。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很多书画作品遗憾灭失。二是民国期间有山西商人在平凉收购了不少四大家的作品,带回了山西。三是四大家享誉甘宁陕三省区,部分作品被固原、庆阳、兰州、西安等地的藏家收藏。

朱永红坦言,他收藏四大家作品近百幅,其中汪若南的作品最多,约有50幅。在他看来,平凉人热衷于收藏四大家作品,不仅仅出于投资考量,更是寄托着一种朴素的人文情怀。四大家人品书画俱佳,对陇东百年来的书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者在网上看到刘芳铭弟子于继兴的儿子于政权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他们四人一同前往崆峒山、柳湖书院郊游,去兰州等地巡展交流。平凉当时形成了以柳湖书院为中心的诗文书画圈,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场面,曾鲁斋、汪若南、张观雪、刘芳铭四人即为平凉书画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曾鲁斋的人物花鸟、汪若南诗书兼绘梅兰竹菊、张观雪博古芦雁兼雪里藏墨书法,刘芳铭的山水、人物、花鸟,四人各具风格特色。康有为、赵望云,庆阳的张炳鳞、张希斋等诸多名士,慕名前来平凉交流,对他们的书画大加赞赏,从此陇东四大家名声远扬。”

原平凉日报社社长、本土知名文化学者茹坚先生撰文指出:“陇东四家”汪若南、曾鲁斋、张观雪、刘芳铭,是民国时期平凉书画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代表人物。其中汪、曾、张三人年龄稍长,性情相投,他们以书画结缘,汪写兰竹,曾绘山水、花鸟,张着意芦雁,把酒论道,直抒胸臆,各走一径,相映成趣,成就了平凉画坛三友的一段佳话。后起之秀刘芳铭,因与曾鲁斋有师徒关系,岁月流逝,大家就约定俗成地把他们称为“陇东四家”了。

  他认为,汪、曾、张、刘四位先生从事书画的民国时期,没有书画协会主席、秘书长头衔一说。地处偏远的大西北,更没有媒体广告、节会捧场等炒作,即就是“陇东四家”这一说法,也是在几位老先生相继离世后,因其作品的影响而形成的。与一些朋友谈起平凉书画的过往,大家公认“陇东四家”的作品率真隽永,且一百多年来,书法超过汪若南者还没有出现。作画水平达到曾鲁斋、张观雪者,寥无几人。大家的共同看法是,成功的书画家不重功利。书画的优劣,终究看的是作品本身。概括地说,大浪毕竟淘沙去,丹青妙品永流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