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人之师表——清代兰州杰出教育家马世焘先生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05:21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了解兰州文化历史的人,还想着、怀念着清代兰州杰出的教育家、诗人马世焘先生。先生去世60年后,兰州老百姓将他入祀五泉太昊宫皋兰乡贤祠。

说起世焘先生,在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到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做过多年教育工作,文化精神是我刻骨,铭记的思想情感。每每阅读先生精神风范,震撼、感动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更多的是敬仰。

马世焘(1809-1875),字鲁平,据《金城马氏家谱》载:“清咸丰乙卯科回族举人马世焘之先祖为山东历城人,明初随征火落赤,落籍兰州。”

幼年的马世焘师从金灼庵先生接受启蒙教育,后师从平番寿山先生学诗,懂晓“读书当先正本原,愿将学业溯源头”的道理。他遵师所嘱,别家出行,游赏西北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开阔胸襟,增进学识。他博涉群籍,沉潜治学、扶掖后人,成就斐然。他为民请命,舍身求善,意气可嘉。为近代兰州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精神, 为众人敬慕。

道光丙戌(1826年),陕甘学政戴兰芬案临兰州,鲁平以考古文取得了第一名,成为秀才,年方十七。戴兰芬对这位富有才学的兰州士子倍加赏识。

功夫不负苦心人。咸丰五年(1855)马世焘赴西安乡试,考中乙卯科举人,年已47岁,一时兰州各界惊奇。

马世焘操行高洁,绩学能文,先后被聘为县立皋兰书院、府立五泉书院山长。他因材施教,善于训导。授徒数十年,桃李满兰山,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著名学者张国常、内阁中书陈彬、广东试用知县贺琳、宁州学正王式金等均出其门下。张国常等赠送“绛帐传薪”匾额悬挂于五泉书院讲堂,表达尊师之情。

我知道马世焘最早是听父辈们说的,“马鲁平学问好,诗写得好,教出来的学生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施绛纱帐,英才济济。”并给我讲了他的很多故事。

世焘先生在位于兰州下沟建有枳香山房,亦叫马家别墅,处于梨树深处,以阶下有一株枳树而得名。其所作《枳花》云:“一株仅见在吾家 ,窗外清香透绛纱。此地本来枳树少,经春都讶杏枝斜。橘逾淮北原无种,药采陇头也作花,留地阶前同爱护,椿萱堂下永清华。”

而后我读到了他的《枳香山房诗草》,先生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目中生景,笔下生情,写景,抒情,不得不让人感叹先生的高雅和天趣的文人气息。让我找到了那个时代诗歌生态的高贵和尊严。

再后来学习了他的治学思想,他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族传统教义打通,并结合起来,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应该说,他的研究给学术界贡献了很有价值的东西。让我找到了那个时代学子们受到的最好的文科教育。

当我深入学习了他为百姓请命的事迹后,我被感动、被震撼。他自觉自信,胸有成竹,伴随他的是有力量的文化,是裨益人生的善。让我找到了中国社会最需要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世焘先生是好教师、真学者。素与兰州贤达曹炯、吴可椟、卢政、马文炳、马中律相友善,经常论文赋诗,砥砺气节。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最大的热情,都投进了教书育人。先生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用独到的见解来启发学生。对学问的问真,对研究的务实,以及教育风格和内容上的融会贯通,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自己知道的交给学生,给学生增添深厚的学识和文化涵养。

我敬重他的学问和做人的操守。他不愿意从政,但他忠君爱民,视野开阔,敢于发表政见。在老百姓处在危难之际,在遇到紧要的事的时候,他的反应体现出的是见识与格局。敢于挺身而出,敢于说话,这就是马世焘。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可谓学界楷模。

同治年间,河湟事变,兰州大吏议办房捐,筹集政务费用,百姓苦不堪言。马世焘不畏权贵,正色谏阻:“疮痍未起,若复剥削,民何以堪?”由于马世焘力阻,官员们停止了筹款,使苛捐杂税重压下的百姓们稍得喘息。表现出先生体恤贫苦百姓生活负担念民精神。

同治五年(1866),兰州被围,城内百姓危在旦夕。为救全城百姓,马世焘奋不顾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深夜从城墙上乘垂筐下城,找到乱军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伸张利害大义,最后说服围兵撤兵而去。此举“不惟获免生灵涂炭,而回汉积年之忿隙亦融洽矣。”事后,同治皇帝御书赐“意气可嘉”匾额,予以褒扬;议叙五品衔,铨四川绵竹知县。马世焘生性恬淡,辞不就职。先生只求学问,不要官位。

同治六年(1867年),署理陕甘总督穆图善聘鲁平为西席,教授其子明保。左宗棠很器重明保。曾询其师为谁?明保以马鲁平先生回答,并进鲁平著作。左宗棠读其著述后,赞不绝口,“大匠之门,宜无弃材也。”极力保荐,为先生婉拒,左宗棠越加钦佩他的为人,撰联书赠:“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以表达对先生的倾慕之情。

据《甘宁青史略正编》记载:“光绪元年回绅马世焘购南潭口孝友坊居民张中魁房屋一院(二十一间)改建回民义学规模为之一扩。”在官府的奖励补助下,重修南关养正义学,动员鼓励更多儿童入学读书识字。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社会教化和道德培养。义学学生除了读书、识字、讲书、读诗外,还要懂得礼仪揖让,懂得长幼有序,每日放学均要向老师行礼,以培养其日常行为规范。

世焘先生学问渊博,贯通中西,主张,“融合儒家忠恕之道,用易学南华之精奥,阐扬中华性理之真讳”。他一生著述颇丰,可惜多已佚失。见于著录的有《四书集注解释切要》4卷、《日新堂诗文集》4卷。现仅存《枳香山房诗草》2卷。共收诗284首,其内容可分为吟咏乡土风物、纪游怀古、馈赠师友、品评诗文、应试感怀五类。

特别是在吟咏兰州乡土风物中,他所写的《兰山竹枝词》十首组诗,对兰州四时八节、名胜古迹、民俗特产的描绘,展现了兰州盛貌,抒发了热爱兰州的热情。从他的诗作中我看到,他对本土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景观的审美心理重在自然的原生态美,在把握形势与感受形象,体验和理解内容,探究意蕴等统一和谐上,领悟隐藏得比较深,精神层次极高。审美能达到这个层次的人真的不多。

世焘先生诗宗陶渊明,王烜称其诗“恫幅无华”,有数十篇选入《兰山清诸家诗钞》。 《黄河滩上有披沙拣金者歌》生动刻画了淘金者的形象:“黄河岸上积沙深,披拣人人费苦心。不有良工精抉择,焉能沙里认来金。”(《新唐书·地理志》:兰州贡麸金。兰州麸金在黄河畔泥沙中淘取。可见兰州黄河两岸自古以来可淘金。) 马世焘的很多诗词,寄情于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精神,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如《兰州竹枝词》中咏兰诗词:

金钱再买乐为何,路转星桥灯火多。

看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

夭桃秾李满城栽,梨苑花先入眼来。

别有动人春色好,碧桃开罢海棠开。

名山最爱五泉游,炎夏登临似早秋。

烟水茫茫看不尽,一层楼外一层楼。

淳化原来内府藏,笔痕墨渖重琳琅。

自从临石装成帖,谁不临池仰肃王。

世焘先生重其德业,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与文人情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世焘先生去世后,吴可读挽其联曰:“老辈无多,叹大雅泯焉,绛帐于今谁继武;解人有几,恨知音渺矣,青尊何处复论文?”

1935年3月7日,兰州各界人士将他入祀五泉太昊宫皋兰乡贤祠。《重修皋兰县志》为他立传,称他:“绩学能文,操行不苟。主讲皋兰书院,勤于训迪,及门成就甚多。”地方名人贤士吴可渎、陈克清、刘友笃、郭维屏、朱云龙等都有撰文,对马世焘品高学粹堪为后世楷模,且能以文化教育力量沟通民族间之感情,此对于国家民族有极大之贡献的文化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和敬慕之意。

  □马琦明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