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壬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周文涛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先天殿
文\伍振
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自秦汉至明清,对伏羲氏的祭祀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
由于伏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柏参天的伏羲庙,香雾缭绕的伏羲殿,神秘莫测的大地湾,深沉凝重的卦台山……这一串串瑰宝般的旅游景点,好像一串串丝路明珠,将内涵与秀丽集于一身,让我们沐浴在伏羲文化的光芒和魅力中。
伏羲城的文化徜徉
因有伏羲庙,天水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走进伏羲城,青石铺地,仿古建筑分列两旁,更有那参天古树,给这个古城增添了一丝沧桑之感。
天水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概而言之,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庄严雄伟。
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紧凑,疏密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游人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荫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2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对于研究明代木构建筑很有参考价值。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18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珑剔透的饰品构件,艺术价值颇高。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
来到中院,便进入了伏羲庙的中心地带。这里有先天殿、钟鼓亭、朝房、碑廊和独建的来鹤轩。前仪后殿,左右庑廊的形制,围成一个规整的四合院,是香客信众祭祖怀远的主要场所。
先天殿,异常宏大壮观,令游人啧赞不已。该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6米,面宽七间,通长26.4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全系木质结构,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精湛的雕刻常常吸引不少游人流连忘返。
古树大殿铭刻沧桑
由仪门进入中院,数十株古柏直插入云,苍老挺拔,苍柏古槐,总让人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徜徉在伏羲庙,目光不时被一株株苍劲高大的古树深深吸引。一位天水朋友自豪地称,挺拔的古树,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在天水人眼中,伏羲庙的古柏也是有灵性的。传说,伏羲庙创建时同时在庙宇各院内种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存37株,它们被称为伏羲卦柏。这种将建筑装饰与伏羲的业绩紧密结合的做法,在全国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先天殿前一株古柏的两枝从中劈开,一半就斜倚在大殿顶上。月台下已是香烛闪耀,烟雾缭绕,大殿则更是庄严肃穆,殿内正中便是高达3米的人文始祖伏羲坐身塑像,树叶披身,手持八卦盘,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凝视前方,神龛上方悬挂着清嘉庆时州牧王赐均书“文明肇启”巨匾,仰头上望,顶上绘有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祭台前素肴素果,红烛袅烟,耳畔钟磬声相闻,令人肃然起敬。
先天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先天殿后面为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原供伏羲,后祀神农,建筑规模略小于先天殿。太极殿前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老先生90岁时所书,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优美,令人神往。
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和罟,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度,定节气,钻木取火,教会了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我国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
走出伏羲庙,回首望去,松柏掩映中的琉璃瓦顶,飞锁重檐,在日光下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耳边时而飘来古乐秦腔,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远古之地,伏羲画卦之时。
文旅知识
伏羲庙树比建筑更古老
这与天水历史上祭祀伏羲活动有关。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后经历朝历代,相沿成习,从未间断。祭祀地点也不尽相同,大多为京师和伏羲氏的陵寝所在地,之后卦台山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成为全国羲皇祭祀中心之一。
由于山区祭祀不便,明成化十九年,地方官员向明朝廷申请在秦州专立伏羲庙,于是伏羲祭祀中心从卦台山移至天水西关伏羲庙。伏羲庙有确切记载的年代是元代的三皇庙。三皇庙时,规模较小,没有塑像,伏羲庙也正是在三皇庙的基础上创建而成。根据史料,宋、金、元对三皇陵寝祭祀相当重视。庙里多株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也是那时所植,这些有灵性的古老的生命,见证了无数久远而辉煌的历史。
从明正德五年开始,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渐转到秦州城伏羲庙。祭祀由礼部特制标准祭文,地方官员负责祭祀,一年两度,礼乐齐备,规格非常高,秦州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此后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日,因而民间祭祀伏羲时间定在这一天,上香拜祀,艾灸治病等习俗保持至今。只有正月十六朝拜了伏羲,天水人才算过完了年。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公祭伏羲氏活动。每年6月22日,也就是华夏始祖伏羲诞辰的这一天,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也成为天水的一个重要节日。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