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谷”考(上)

来源/ 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08:51

洛(落)门历史上一直有大洛(落)门和小洛门之说,关于小洛门学界几无争议,就是今天洛门镇区及其周边附近地域。关于大洛(落)门,一直以来学界有今磐安(永宁)说、武山鸳鸯镇说等多种说法,笔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认为历史上的大洛(落)门应指的是今天武山四门镇属地域,三府(都)谷是指今武山大南河四门川峪段。

翻检史料有关洛(落)门的记载主要有:建武三年(27年),隗嚣在落门聚筑避暑城(又名平定府);建武九年(33年)正月,刘秀令征西大将军冯异行天水太守,其间,冯异败隗纯联军,围攻落门,嚣子隗纯与大将王元驻扎落门,凭险据守,汉军久攻不克;蜀建兴十五年(237年),姜维出师伐魏,取天水后进军落门,兵败退归天水;延熙十六年(253年)四月,姜维又率万人围狄道、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领兵解围,军至落门,姜维闻讯,又逢粮尽而退;唐广德元年(763年)陇右沦陷于吐蕃,吐蕃专设落门川讨击使一职守落门;咸通七年(866年)十月,落门川讨击使论巩热被拓跋怀光擒斩,吐蕃势衰,唐军乘机收复陇右;秦州知州张佶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在落门聚设立采木场,北宋曹玮先后设小落门寨和大落门寨抗击西蕃镇守陇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吴三桂手下将领王屏屯兵落门蓼川南山,落门及其周边地区再次陷入征战。

《宋史》卷二五八《曹玮传》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五月,甲子,降诏奖曹玮,玮增修筑弓门、冶坊、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十寨,浚壕三百八十里,皆役属羌厢兵,工费不出民。”南宋李焘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九十载:“天禧元年(1017年)七月,戊申,曹玮所筑大、小洛门间界埭完工。戊申,曹玮言自春至夏,遣军士、寨户掘长壕筑大、小洛门城寨及擐带防拓,颇甚辛勤,望量赐缗钱,从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曰:“大落门寨,在伏羌寨西,有落门谷,良木所产,先为羌戎所据。雍熙中,知州温仲舒发兵侵取,颇致骚动。诏中使视之,言得地甚利,遂置寨,迄今为内地。祥符中再修置。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威远寨八里,北来远寨二十里。”同书同卷又载:“小落门寨,至州一百四十里,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南至威远寨八里,北至来远寨二十里。”从以上文献可知,大落门寨地理四至与小落门寨几乎相同,史书中也屡有大、小落门(洛门)同时出现的记载,故大、小落门寨应相距不远,且均处于落门谷内。此外,《长编》卷八二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知秦州张佶言,新置水寨二于大洛门。”由此可知,大落门寨靠近水源。再有,小落门寨在威远寨东北八里处,大落门寨在其东八里处,故而大落门寨当在小落门寨之南。又《长编》载:“初,张佶至秦州,拓地,立四门寨,据大洛门。”四门寨即今武山县四门镇,地处今大南河河谷地带,则大落门位于小落门寨南的今武山大南河河谷地带较为合理。

《长编》卷八三又载:“上大洛门新寨图。”此处“大”是最上、最高之意。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史记·苏秦列传》:“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再如《礼记·曲礼上》:“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陆德明释文:“大,音泰。大上,谓三皇五帝之世。”一本作“太上”。故大落门也就是上落门的意思,和下落门相对。而大落门(今天的四门镇)位于大南河上游,小落门(今天的洛门镇区)则位于大南河下游。

清康熙《宁远县志》载:“避暑城,县东三十里,传为隗嚣避暑所居,又名平定府。”一般认为隗嚣避暑城在今洛门西旱坪遗址。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西旱坪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不具备建城设寨的地理条件,更不是夏天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后汉书·来歙传》载:“王元屯兵落门聚……又来歙等攻破落门。”皆指大落门。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西汉末隗嚣据冀一带而始揭反旗以讨王莽,天下震动,后遂割据。旋因刘秀势大,又为汉宗室,故天下多附刘,嚣势衰,刘秀部冯异攻冀之西卫星城洛门聚,不克而薨,未几嚣死,其子纯袭称西伯,秀命来歙、耿弇与盖延等又急攻洛门聚,两番之大战,俱在洛门聚及三府谷口一带。”

  据以上史料,大落门于兵家是易守难攻之地,更是战略要地。今天武山四门镇四面环山、幽林峡谷,是安营扎寨、避暑纳凉的理想之地。可见,历史上的大洛(落)门,地处今天武山四门镇属地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