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和风吹进现实 ——评郭树泽油画《和风向西之七》

来源/ 陇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12:17

郭树泽油画

□ 王雪峰

作为明确以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对当代画坛创作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十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精品力作,为国家和这个时代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郭树泽创作的油画一如既往地继承了百家金陵所弘扬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作品《和风向西之七》中作者选取了西北地区常见的骡马集市的场景,画面主体表现了在公路边谈价的几位农民。骡马集市就在公路旁边,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公路的建设联系了城市和乡村,也为相对闭塞的西北农村带来现代气息。画面中公路上的黄色地标和行驶的卡车作为环境烘托的意象,与人群、远山以及牛羊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这是中国当代西北农村的真实写照,在现代化面前,更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而在乡村则留下大批中老年人。他们依然还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与牛羊为伴的农耕生活中慢度人生。在农闲之余,他们通过赶集交易牲畜和物品,同时在集市中彼此交流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生活的乐趣。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场景的表现经过了艺术的提炼,他注重调动画面元素的呼应关系,在人物关系处理上,四个人物的组合也是主次分明,两位背向的人物和一位正向人物组成画面的中心部分,他们将手深入对方的袖筒,以手指语言进行讨价还价,这是西北地区骡马市场被称之为“摸袖筒”独特的沟通方式。这三人分别是中间人、买家和卖家,他们热烈而神秘地议着价,旁边一位回族装扮的男子双手插入裤袋,侧耳听着他们的交谈。而大黄牛和羊群的姿态也面朝画面中心,更加突出人群的主体地位,它们的神情仿佛也关心着交易的价格。

画家生长于西北,这种西北回族地区农村最为常见的集市场景他一定是耳熟能详的。在他的画笔下如何表现西北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是他油画艺术语言不断追求的目标,他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并非是写实主义的技法,他采用高度概括的大色块提炼法表现物象,在光线之下,形体界限分明,黑白灰对比强烈,很好地表达出西北地区的视觉经验。在色调处理上,画家从西北地区自然调系中提炼出蓝紫灰调与灰褐色调的对比关系,

在大色块的表现中体现色彩微妙的变化,从而显现出西北地区特有的色调美感。源于欧洲的油画传入中国并以学院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承已达百年之久,中国的油画家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一直追寻着油画中国化之路。在这幅作品中,很显然作者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传统以及现代设计色彩构成中接受了绘画语言的启示,形成了颇具个性的乡土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在画面现实主义风格背后洋溢着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画家关注自我成长的西北人文厚土,以《和风向西》作为主题表现熟悉的父老乡亲,对人物、动物与风景的表达中充满感情,他以艺术的手法重新将这些意象融于画面形成和谐的场景,以此揭示时代变迁背景下的西北现代农村生活主题。在画家笔下,不可忽略的是西北地区浓郁的地域气息,那就是西北地区历史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敦厚朴实的审美意味,这是画家自我气质中的自然流露,也是地域风格的自觉追求,正是这种地域审美的追求强化了现实主义精神的独特性和多样化的呈现,也使他的油画语言在油画中国化的进程中具备了新的面向。

回到画面主题,一切的语言和手法只是围绕画家思想表达的修辞。这个时代的艺术家特别是具有农耕生活经历的艺术家,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面前,内心世界无不为这千年难遇的历史巨变而感慨和思考。现代化浪潮进入了相对封闭的乡村,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农耕生态和乡村秩序,特别是相对落后的西北农村地区变得逐渐萧条。人们一面怀念着逐渐消退的农耕生活,一面又在寻找融入现代生活的途径。在新旧转换的矛盾之下,人类社会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落差之中不断寻找着内心的平衡与精神归路,这个社会因素正是作者主题表达的动因所在。画面中和谐的意象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致敬,而现代公路中路标的意象直接将现代之光照进了现实之中,如题所言,和风向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共同富裕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目标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王雪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博士后导师,民间美术部主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