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美术】关山月与《绿色长城》

来源/ 新天水 作者/ 时间/2023-06-19 11:13:09

□郑学富

中国画《绿色长城》是关山月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纵144.5厘米,横251厘米。这幅画是关山月继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之后,又一幅精品力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秉承“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作为当代中国杰出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一位敏于感受社会政治风云,善于把握时代精神,又能及时通过艺术的方式做出积极反应的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都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作品。他那气势强劲及任情挥洒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的不断突破,特别在对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表现上,使中国画走出昔日狭隘的视野,而为现代民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他所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关山月作品 《绿色长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东电白沿海曾是白茫茫的沙滩,寸草不生,每当台风来袭,风沙漫天,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关山月在小的时候就走过这条没有树木的沙滩路,脚被烫得都要起泡了。他当时就想,如果这里种着树那该多好。1955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绿化热潮。电白县委响应号召,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沿海沙滩,终于在难于生长植物的风沙带成功种植了木麻黄林,构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成为中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电白县的造林治沙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荣获全国荣誉称号。

1973年,关山月到电白县深入生活,昔日的荒滩已是满目苍翠。他先在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和民兵们一道生活,每日登上虎头山顶峰的绿海亭,观看郁郁葱葱的林带和惊涛拍岸的海水,倾听阵阵涛声,体验林带不凡的气势。之后,他又来到博贺渔港参观了“三八”林带和菠萝山林带,在这里采风写生,获取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关山月被家乡人民勤劳勇敢的顽强精神所感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创作出了艺术性与时代性、写生技法与传统笔墨高度融合的新山水画佳作《绿色长城》。

这幅画作大气磅礴、气势如虹,远处海面浩瀚无垠、烟波浩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近景绿树迎风而立、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摇曳多姿。中景山林如黛、层峦叠嶂、绵延起伏,如一道险峻的屏障。

在画面构图上,关山月以“之”字形构成平远推移和连贯气势,既宏伟壮观,又层次分明。海滩上一队队巡逻的民兵精神抖擞、时隐时现,天空中成群结队的海燕展翅翱翔、矫健有力。有学者指出,关山月大胆地将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的手法相结合,大面积运用石绿,层层加盖、铺排渲染,强调色彩的力度,使画面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在统一中求变化,于丰富中现统一,以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艺术效果。

  关山月将画作定名为《绿色长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长城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举世无双的物质奇观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重要象征。绿色既有植树造林、防风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之意,又表现了海洋的本色和风情,是维护和平的象征。《绿色长城》不仅讴歌了沿海人民顽强拼搏、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又暗喻人民是保卫祖国的真正长城,他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在海防前线上筑起一道绿色的铜墙铁壁,是绿色长城,更是心中的长城,体现了沿海人民守护海疆、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力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