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夏天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兰州理工大学党委聚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着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全面依法治校生动实践。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将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办学、管理的基本方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完善并落实以《兰州理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校党委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覆盖学校党委全体会议、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和二级单位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层面的议事规则,健全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依法监督中的作用,加强校党委对群团组织、学术组织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全面依法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三是加强学校法治工作,成立学校法律事务中心,配备专业工作人员,聘请法律顾问,对各种合同、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持续规范学校法律事务管理,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当好“智囊团”,构筑法律风险“防火墙”。
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党委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师生员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入脑入心教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各二级单位党组织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班、研讨班,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核心课程。二是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学校法治教育相关教材内容,准确体现和反映党的理论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保持同步。不断改进和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投资近300万元新建法律实务综合模拟训练平台。学校法学院“民法分论”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宪法学”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三是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研究,积极推出优秀研究成果。完成智库研究报告——《“强科技”背景下加快“兰白两区”建设的对策研究》,1名教师的专著获评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著作奖三等奖,4名教师入选“法治甘肃智库专家名单”。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校园法治宣传教育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学校党委着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每年制定年度普法计划,加强普法阵地建设,让法治宣传教育既走心更走实,不断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结合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日等重点时间节点,通过“模拟法庭”全校公演、“中国法庭在高校”、“红柳法学大讲堂”、“红柳法律职业讲堂”等形式,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邀请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察、知名律师进校园、入课堂,为师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推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在学生中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小组,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形成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等形式的学习成果,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积极投身法治甘肃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知识产权、社会法学等学科专业优势,依托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主动服务法治甘肃建设。一是积极参与我省市州立法实践,参加了《甘肃省反家庭暴力条例(草案)》《武威市城市绿化条例》《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藏羊发展与保护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陇南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的咨询和论证等相关工作。二是联合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知识产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参与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能力培训班,参与论证《甘肃省专利条例》以及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助力我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三是与兰州市、武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建研究基地,合作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灵活用工”等劳动人事争议热难点问题,助力健全完善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