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美景 摄影:杨旭
伏羲庙大门前牌坊正中悬挂“开天明道”匾
2022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王军红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地。自秦汉至明清,对伏羲氏的祭祀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
由于伏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里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柏参天的伏羲庙,香雾缭绕的伏羲殿,神秘莫测的大地湾,深沉凝重的卦台山,千年古刹的南郭寺……这一串串瑰宝般的旅游景点,好像一串串丝路明珠,将内涵与秀丽集于一身。
而在天水众多景点中,西关伏羲庙最负盛名。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明代专门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宫廷式庙堂建筑群。
伏羲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为四进四院。沿中轴线,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庄严雄伟。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由于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伏羲庙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几百年来,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祭拜缅怀,因而伏羲庙聚集了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墨宝,把古老的庙宇点缀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天水俗语说“爷庙对戏楼”,步入开阔的伏羲广场,向北看,戏楼与三座牌坊相对。东、西、中三座大牌坊呈“品”字形,环拱护卫着伏羲庙。东为“继天立极”坊,西为“开物成务”坊,中横“开天明道”坊。东、西牌坊均由天水人张邦彦所题,蓝底金字,对仗如仪。“开天明道”四个大字由湟中观察使杨应琚于乾隆辛酉年所题,匾书圆润遒劲,洒脱飘逸。
“开天明道”耸立于青石高台之上,吻兽昂首,翼角飞椽,檐牙高啄。正看古朴雄健,庄严肃穆。侧看轻盈灵动,清秀典雅。据说,东西牌坊下原来各立一石,刻铭:文官下轿,武官下骑。以表达对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崇高敬意。
与中牌坊三米之隔便是伏羲庙大门,亦称宫门。立匾榜书“太昊宫”悬于明间上方,亦由张邦彦所题,蓝底金字,雍容大度,圆润严谨。明间檐下正中悬明进士胡缵宗题“与天地准”大匾,语出《易经·系辞上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书体取法颜柳,大气磅礴,有力抵千钧之势。高度概括了八卦、易经的价值。檐柱上悬挂黑底沥金的胡缵宗联:“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宗。”颂扬了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伟大功绩,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伏羲的敬仰之情。
进了宫门,就是前院,细墁方砖铺就的甬道通向前方。柏枝茂密,龙旗高悬。依制文左武右,缓步进入仪门。
仪门又称二门,与宫门形式相似,规模略小。仪门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先生题写的黑底沥金巨匾“伏羲庙”三个大字,其书宗法颜真卿、何绍基,有金石之气,线条生辣厚实,结字古拙沉稳。后方是天水人任法融道长题写的“亘古不息”四个大字,线条古拙,道骨仙风。意思是绵延不断,长久不息。仪门悬马永慎撰“网罟佃猎,促使人文演进;系辞爻象,蕴藏宇宙精华”之楹联。
穿过仪门进入中院,有了豁然开阔之感。粗大的柏树直冲天际,柏枝浓密,遮天蔽日。这些侧柏树干皴裂,似历尽沧桑,而挺拔之势,犹如飞龙在天。伏羲庙的柏树按照六十四卦方位排列种植,历经千年风雨,仍有近半存活,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先天殿就掩映在这些生长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中。
先天殿是伏羲庙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因伏羲创立先天八卦而得名。雄踞于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先天殿内宽阔宏大,正中神龛供伏羲神像。伏羲氏坐像东西两侧分别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三皇同龛,伏羲居首,凡参拜者无不肃然起敬。这尊明代彩塑伏羲塑像,像高三米,伏羲手托八卦,身着桑叶,目光炯炯,气宇轩昂。
先天殿上檐悬挂集米芾所书“先天殿”红底金字巨匾。书法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下檐明间悬“一画开天”巨匾,集赵孟頫之书,书法雍容。东尽间悬清乾隆四年(1739年),甘肃都察院金都御史元展成书“开天立极”蓝底金字巨匾,楷法端严。西尽间悬“道启鸿蒙”大匾,书法大气磅礴,势贯江河。檐柱上分别悬挂抱柱瓦面楹联三对,文辞、书法、镌刻皆为绝妙佳品。明间悬挂清巨国栋联:“间推象数先天探始,欲访龙图后世问津。”东尽间联:“八卦成图,华夏仰胜地;六分始肇,炎黄歌传人。”西尽间联:“桑梓千秋崇圣祀,衣冠万国拜神州。”这些匾额楹联都是颂扬伏羲氏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时至今日,天水人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日,前来伏羲庙进香的人尤其多。院中点上香烛,然后从侧门轻轻进入先天殿拜谒。低头祈愿完毕,抬头时,磬声悠悠响起,便完成了所谓“天人合一”整个过程。
在先天殿殿顶天花板分格绘制伏羲八卦对应河图和六十四卦方位排列图。这是明代的彩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这里也成为研究象、数、理三者关系和古老的哲学理论的最好地方。殿内东尽间原有青石刻制的河图、洛书磨盘,西尽间原塑龙马造像。龙马造型,尤为奇特,马头、鳞身、犀角、鸟翅、牛蹄、鱼尾,背负河图,昂首奋蹄,似踏于渭水清波之上。龙马造型实际上代表氏族东迁,部落融合的整个进程。
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从甘肃天水“羲皇故里”,到河南淮阳“太皞之墟”,以蛇为图腾的伏羲氏部落顺着渭河—黄河逐渐东移,如鱼骨一样地向四周传播,伏羲文化传播到了齐鲁、燕赵、湖广、云贵和四川一带。在艰难而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部落,叠加其他部落图腾,汇聚而成龙马形象。其实就是远古时期各个部落图腾的总和。
先天殿东西两侧是碑廊和朝房。碑廊记事,朝房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文官居文华,武官居武英,待先天殿金鼓鸣号,依次登殿,恭候朝议。
按照“前朝后寝”的建造布局,后院为太极殿,又称寝殿、寝宫。殿内明间后部也设置神龛,塑伏羲圣像,与先天殿造型相似,尺寸略小。伏羲身披黄裳,双手托举八卦,似乎在向朝拜者讲述八卦的哲理。
太极殿内两侧悬挂伏羲功德图。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记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供庖厨。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来祭祀纪念。
太极殿明间檐下现悬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沙勐海先生九十高龄时所书“太极殿”匾。书法苍劲浑厚、大气磅礴。明间檐柱悬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天水籍霍松林先生撰书长联抱柱瓦对:“广殿壮秦城应力挽颓风返朴还淳思太极,全民兴汉业须弘扬正气图强致富纪新元”。
太极殿后是后花园,即伏羲庙第四院。这也真正体现了宫廷式建筑“前有宫,次有寝,后园林”的规制。“见易亭”居中,坐落在绿茸茸的大草坪上。柱上悬挂“德合天地,恩泽神州”楹联,还有“羲皇故里”石碑坐落其中,与园内碧草修竹,绿瓦红墙融为一体,成为庙内一处闻名全国的人文景观。
从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公祭伏羲氏活动。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省祭。2013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4年,首次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祖、中华共祭”。
随着公祭伏羲大典规格升高,规模增大,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每年公历6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齐聚天水西关伏羲庙。以虔敬之心聆听祭文,屏息静气观看乐舞。之后步入庙内,瞻仰伏羲氏圣容,感念伏羲氏功德。心中升腾起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散落在伏羲庙各处的匾额与楹联散发着中华文化耀眼的历史之光,中国元素与中国符号常常让人驻足观望,久久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