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三忠祠
三忠祠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烽台山,是为纪念刘锜、吴玠、吴璘三位静宁籍的南宋名将修建的。按地方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当地官民在县城东郊外建“三忠祠”。清乾隆五年知州杨国瓒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七月,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路过静宁,曾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三位将军,并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阴镌有长文。祠殿门楹悬挂“三将忠魂昭青史,千载功业祀春秋”的楹联。
01
同治五年(1866),晚清名臣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经略西北。
1875年时的左宗棠
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早已摇摇欲坠,四面寒凉。西北边疆更是危机重重。当时中亚阿古柏及英国、俄国插手新疆事务。清政府任命的乌鲁木齐提督竟待在高台长达七年,不敢出玉门关一步。
新疆告急!重整山河的重任落在左宗棠的肩上。
同治十年(1871),年近六旬的左宗棠由平凉经隆德进驻静宁。
当时左宗棠的军帐扎于静宁东教场,自七月庚子(8月27日)始,至八月庚申(9月16日),历时20天。
左宗棠军务繁忙,但他却专程去往县城附近的烽台山。烽台山上有一座祠堂,名为三忠祠。三忠祠虽小,但却供奉着刘锜、吴玠、吴璘三位南宋名将。
左宗棠静静伫立于大殿,神情肃穆。
02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有人在临安的丝竹管弦中假想天下太平,有人却在边疆率将士寸土血战苦撑危局。
03
南宋和金国作战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是江淮战场,一个是川陕战场。大家所熟悉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是在江淮战场作战,刘锜亦在此处。吴玠吴璘则是在川陕战场苦战。
刘锜墨迹
刘锜一战成名的战役便是顺昌之战。
绍兴十年(1140年),刘锜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安徽阜阳),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到了顺昌,他得知城中有米数万斛时,大笑说:“可矣。”
为示守城的决心,刘锜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一旦兵败,他即准备焚烧柴草。
在主帅的强大感召之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锜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先后杀死数千敌军。等兀术大军来时,刘锜募得两名壮士,故意被俘,在兀术面前诈称:“刘锜是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
兀术根据口供判定刘锜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所率领的军队将不堪一击,所以让手下军士丢下攻城器械,轻装前进,以为兵不血刃就会拿下顺昌。
当时天气闷热,刘锜又让人在颍水悄悄下毒,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大半战斗力。而刘锜的人马则是养精蓄锐,个个勇猛如虎。
几番妙计之下,胜负已无悬念。是役,刘锜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而金兵号称数十万,光是兵营就连绵十五里。兀术十万精锐战未多时,即告崩溃,“兀术拔营北退,锜遣兵追之,死者万数”。
在三忠祠和刘锜同祭的吴玠吴璘更是诸多名将里的双子星。吴玠吴璘当时驻军在陕西和尚原,力阻金军进入四川。吴玠吴璘在此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抗,吴玠吴璘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
仙人关大捷后,吴玠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吴玠与金将对垒近十年,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蜀,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吴璘在吴玠去世后代兄守蜀20余年,深得军民信赖。
04
在静宁,左宗棠命长子孝威撰写祭文。并以羊、豕、醴酒的崇高礼仪,率其官兵与地方官绅到“三忠祠”祭奠忠魂。
礼毕后,左孝威撰写的《宋三忠庙丽牲石文》的祭文,被勒石立于祠堂之南。
左宗棠之子左孝威撰写的碑文拓片
祭文通篇小篆刻体,落款“钦差大臣左宗棠命男钦赏主事举人孝威谨撰并书”。正文19行,四言为句,共94句,376字。前48句,正面叙写“金源为虐、汴洛尘蒙”之际,吴、刘三将军“严军蜀口”“顺昌是争”“阚如猛虎”的英雄行为,以及“庇南土”“锦国祚”的汗马功劳。中间34句写了“道出陇干,故老攸传”的两个故事。颂扬吴、刘忠魂“英风浩气,神眷桑梓”的德行。
如今镌刻着这篇祭文的石碑收藏在静宁博物馆。
同治十年(1871)九月中旬,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率大军向西推进。
有庙堂气,有山林气,更有英雄气,这是真正的左宗棠。
宣誓西征收复新疆时,左宗棠是抬梓前往的——他深知这次奉命西征,前途艰险,却以豪迈气势,决心为国驱驰。他给儿子孝威信中说,“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旷世的奇功,更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05
在烽台山上,轻轻推开重修的三忠祠的木门,仍可以看到南宋刘锜、吴玠、吴璘三位名将彩绘的塑像。
塑像前的袅袅青烟,香炉里如雪的香灰,几百年来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从未停止……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