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楠(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乡土文化的民本思想融通,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认同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利用新媒体手段展示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确认与接受,是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的认可与遵守。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表现,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乡村文化形态既包括家族宗祠、农业遗迹等物质的部分,也包括民间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部分。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写村志、办乡村春晚、“村BA”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和数字技术采集、记录、储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乡村文化馆、乡愁馆,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认识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认同乡村文化,是维系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鼓励农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作用。自信的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跨越时空界限,拓宽文化创新空间,展示乡村文化的巨大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激活其生命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等都活起来。如今,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新农人”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乡村的文化习俗等,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运用,很多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动表达者与传播者,乡村文化空间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可见性强的特点。农民作为表达主体,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重拾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媒介赋能,为拓展乡村文化传播渠道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唤醒农民主体性是关键,培养农民数字素养是大势所趋。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文化自信构建中有内驱力和感召力的核心力量。借助新媒介平台,农民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建歌舞队、书画社等文化自治组织,自导自演乡村春晚,通过云直播、云旅游、云演艺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文化振兴,高数字素养的农民是人才驱动力。《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为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应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挖掘乡村文化活力,坚定乡村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互促进与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媒介助力。从田间地头的短视频,到数字化活态传承,打造多渠道的传播矩阵,激活农民的文化主体表达,增强农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