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赋能 养护提质增效
——全省公路养护“四新技术”推进会现场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公路养护的主要因素。
甘肃地域狭长、气候多样,地质、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对公路养护构成巨大威胁。
如何养好路,充分发挥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大通道、大枢纽的作用?对甘肃交通来说,这是一道必须要答好的“必答题”。
7月10日至11日,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科技厅在嘉峪关市召开全省公路养护“四新技术”推进会,组织全省相关行业人士就进一步创新公路养护理念、增强全省交通科技实力展开交流,全面展示全省公路养护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推进会上,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集中亮相,不仅为“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搭建了展示平台,也为新时代甘肃公路养护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注脚。
务实求新 开创养护新局面
目前,甘肃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9位,公路养护保畅任务艰巨。
“提升公路养护效能,就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军仁表示,近年来,全省公路养护系统深入贯彻“三新一高”要求,持续强化“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应甘肃省情、区位特点、气候环境的公路养护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公路养护降本增效提质。
多功能综合除雪车、公路隧道清洗专用车、沥青路面冷再生修补车……推进会上,一台台先进的应急装备排成一排,折射出甘肃不断增强的公路应急能力。
依托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全省已拥有卫星通信指挥车、多功能综合除雪车、步履式挖掘机等应急设备1351台(套),应急效率显著提升。
“我省已逐步形成以破冰机开路、平地机跟进、清扫车压阵、融雪车收尾的应对冰雪路面连环作业方式。去冬今春,共高效应对了14轮、共计36天的较大范围降雪。一些路段具备了先超车道、再行车道、后应急车道的‘梯队式’除雪模式,路面通行受阻时间大幅缩短。”张军仁说。
为让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全省公路系统还激发干部职工创新精神,通过“小改小革”升级改造现有机械设备,推进养护作业提质增效。
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利用多功能工程机改装的边沟专用清扫机,填补了国内异形三角边沟清扫设备的空白,可实现大颗粒垃圾清扫,将边沟清扫成本平均从每公里的60元降至4元;
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被称为“两头忙”的铲斗上安装了锰钢铲刀,清理路肩积雪和整修路肩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
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职工改造的手扶式灌缝机,有效地解决了处治路面裂缝时灌缝胶不平且容易脱落的问题,避免了在短期重复治理,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
……
据统计,近3年来,全省公路养护部门职工共自主研发各类“小改小革”71项,获得国家专利121项,解决现有部分养护机械设备不足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程度。
循环应用 铺筑公路新底色
在G30连霍高速嘉峪关段的路面摊铺观摩现场,一种以钢渣代替碎石的技术吸引了各地公路养护部门及科研机构、相关企业负责人的目光。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酒钢集团及省公交建集团,联合开展“钢渣沥青混合料在公路养护中的研究及应用”科研攻关,累计铺筑钢渣沥青路面近100公里,利用钢渣3万余吨。
“经后期观察和测算,钢渣路面抗滑衰减速率是普通路面的50%,降低工程造价3%左右,环保和经济效益显著。”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副主任吴建华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肃公路养护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朝绿色低碳、循环应用方向发展。
公路养护在进行路面修补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沥青混合料的边角料。传统将其回收利用的方法是,放在“炒盘”上加热,然后进行铺筑。然而,混合料一般需要保持在140至180摄氏度之间,用“炒盘”加热,会出现受热不均,影响施工效果。
“往往下面混合料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上千度,上面的还没有热起来。”嘉峪关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应急保障部部长杨柯斌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自主研发了能够放在卡车上的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箱。这一装置以柴油作为热源、导热管导热,通过设定温度就能对沥青混合料均匀加热,成本仅几万元。性价比大幅超过市场上80万元一台的微波装置。
“通过这个热再生箱,养护人员还能轻松将铣刨下来的路面沥青混合料充分加热,实现循环利用。”杨柯斌说。
据统计,围绕“双碳”行动,我省逐步建立起了从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公路养护体系。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已分别达到100%、98%以上,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
协同创新 培育交通新动能
公路唧浆现象是雨水渗入路面细小裂缝后,在车辆的不断碾压下,对面层、基层、底基层等造成破坏,最终导致道路毁损的一种病害。由于发生这种病害的路面会出现大片白色痕迹,唧浆因而也被称作“公路白癜风”。
处置唧浆的传统方法是将道路整块切割,随后层层处理,周期在10至15天。经过反复攻关,我省在全国率先研发了注入树脂材料治理唧浆的方法,将处置时间压缩至一个半小时。
“只需对路面打孔,然后加压注入合成树脂材料。处理成本也从每平方米350元下降至40元。”在新技术展示区的唧浆治理成果展板前,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普养处处长曲继元说。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我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开放协作共享的公路养护技术创新生态,吸引科技企业和高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公路养护新格局。
沥青如果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公路建设质量。但长期以来,要对沥青进行检测,就得把样本送到实验室,2至3天才能出检测结果。
为提升检测效率,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科研人员积极攻关,研发出了仅有小型皮箱大小的沥青指纹识别快速检测系统,让检测沥青能够在施工现场进行,几分钟就能出具检测结果。如今,这一产品已走出甘肃,应用在全国18个省份的200多个项目上。
兰州朗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公路智慧养护系列产品同样受到不少关注。
“农村公路里程长、覆盖广、维护周期长,我们研发的道路检测设备搭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北斗高精定位系统等,安装在汽车上,能实时智能研判道路及标志标线、防护栏、绿化带等道路资产的缺损缺失情况,方便统筹进行道路维护。”朗青公司展台负责人火成晟指着一台小型设备说。
传承、创新、引领、提升……一项项别具特色的“四新技术”成果,支撑甘肃公路养护工作向绿色、智慧方向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