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齐家文化与禹时代

来源/ 民族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7-18 11:06:03

舞蹈纹彩陶盆

?齐家文化镶绿松石青铜牌饰

?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

九角星纹镜

?骨柄铜刀(临夏县莲花出土)

上博·齐家四孔玉刀

人面柄首铜匕

方形壁

?齐家象鼻壶

?龙山兽首盉

?玉牙璋

?玉琮

?玉璧

?凸弦纹白玉琮

●史有勇 李萍 马玲

禹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历经历史考古,慢慢地以半神半人浮现于历史长河中。

根据古文献记载、大量出土文物和专家学者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是早期或早中期的禹夏文化,古羌人是齐家文化的缔造者。大禹生于大夏西羌,长于大夏西羌,是古羌人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晚期和青铜早期的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而这个时间正是禹夏王朝时期。所以齐家文化圈是当时华夏文明的前奏,华夏几个主要的地域之一。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也就是早期或早中期的禹夏文化,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夏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重点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到洛阳二里头夏代晚期都城遗址就驻足了。据出土材料显示:二里头晚期夏文化,东西受到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影响。齐家铜器东渐,龙山文化玉器西传,二者相互都有影响。有专家、学者意识到:黄河上游古文化是一个缺环,马家窑文化是一个节点;大致与夏同期的齐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有待考古追索它的起源、形成与周边区域新材料的发现。葛剑雄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里,喻黄河三部曲“源在天上,黄河上游;中流砥柱,黄河中游;奔流向海,黄河下游”,道出了黄河文化摇篮的一脉相承。

青铜器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是文明三要素的标志,人们将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称为人类文明史。

齐家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玉器文化、青铜文化、陶器文化、石器文化、骨器文化等方面。齐家文化是考古学界已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出土文物证明,齐家文化开创了青铜时代的先河,已经步入青铜时代早期。

黄河上游及支流的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辛店、寺洼、卡约等古文化遗址灿若星辰。从5000年前的彩陶文化到青铜文化,相沿2000年。

青海省宗日遗址159号墓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内壁分别绘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牵着手,舞之蹈之,舞姿轻盈,灵动划一,传递着远古音乐优美的神韵,它是镶嵌在河湟谷地一颗璀璨明珠。1950年出土于临夏安集乡三坪遗址的“彩陶王”,高49.3厘米、口径18.4厘米,口平如切,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口下有四个突鋬。腹饰以对称的环形耳。器外壁以墨色绘三层纹饰。上腹施旋纹,间以圆圈点;腹下似微风鼓浪、玉珠轻溅。具有流线韵律和强烈的动感,是反映黄河文化的经典作品。马家窑文化,数以万计的精美的彩陶图案,上百种刻画符号,便是文字的萌发期,闪烁着文字始创的曙光。

在人类历史上,金属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时代即将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齐家文化因位于广河县齐家坪而命名,遗址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面到达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涉及范围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甘肃是我国目前发现青铜器最早的地区,它的闪光点是,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F20北壁下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刀弧背直刃,前尖微翘起,条形、短柄,由合范铸成,长12.5厘米,是中国发现的最早铜器,号称“中华第一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外,遗址H54还出土有铜渣,这些铜渣不是天然矿石,而是冶炼废弃物,证明这把刀就是在当地铸造的。它将中国的青铜器史推到5000年。从中华第一刀至辛店文化时期,青铜文化延续了2000年。证明西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源头,而临夏是其核心地区之一。齐家文化时期,青铜器快速发展,品种多样,诸如刀、斧、凿、锥、镰、镜、牌、镯、环及动物等类,广泛应用生产、生活方面。虽无大件,但它逐渐开启了夏商钟鼎器灿烂文化,至周代达到峰巅。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在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序中说:“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是在中原地区是二里头文化的前期,在黄河上游是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前期据碳-14测定数据是公元前1920年±115年和前1900年±130年。齐家文化据碳-14测定数据是公元前2255年±140年,另一个较晚的数据是前2034年±81年。齐家文化的发现是红铜器和青铜器并用,器物大都是工具,没有发现容器。青铜镜是当时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七角星纹镜,是前期青铜镜上装饰纹样出现的首例。”他还指出:“齐家文化的特殊之处是青铜镜的铸造和使用要先于中原商文化600—700年。”

镶绿松石青铜牌饰在临夏出土过多面,皆已流失外地。2013年10月,有幸在王松朝处目睹一张资料照片。据其介绍:这面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长15.5厘米、宽10.5厘米,铜底板上铸有凸起动物图案,尤为突出动物的双眼为甚,图案的空心处镶嵌有绿松石。他说:“在巴掌大的凸面上,镶嵌几百块像婴儿指甲盖大小的绿松石,且经过几千年的尘封地下,出土后绿松石仍不脱落。”与洛阳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两块镶嵌绿松石铜牌神兽相比,一脉相承。一个外形腰秀若美男,一个外形腰粗若壮汉。广河汉设大夏县,河名大夏水,传说中的禹是夏部落人,曾将这里的冶铜业广播东南。此时,夏人活动的中心已从黄河上游移动到今河南西部的河洛流域。《越绝书》言禹“以铜为兵”,后来禹的儿子启入主中原,建立夏朝。这“夏”来源也许与西北的这个“夏”部落有关。

1976年4月,临夏州文物普查中,在临夏县莲花公社魏家台子东侧齐家文化遗址的灰层中采集到一把骨柄铜刃刀。刀柄末端已断失,刀长7.2厘米,宽2.6厘米,厚0.2—0.5厘米,略呈弓形。柄用动物肋骨磨制而成,柄侧开槽,铜刃镶嵌在槽内并加粘合,虽埋地下沁蚀4000年,铜刃与骨柄仍粘着牢固。刃长4.7厘米,刀口锋利,工艺精湛,被收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

齐家文化铜镜。直径9厘米,厚0.2厘米,镜面呈凸面状,镜背面分两区,中区设桥形钮,钮有穿孔;外区为九数三角形,与内圈相接,组成放射图案。镜体锈迹斑斑,绿锈灿然。它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镜之一。三角形是齐家文化代表性纹饰,或是齐家人的徽记,多角显示多部落的团结联盟。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来自广河县的一件人面柄首青铜匕,长14.3厘米、宽2.2厘米,柄端铸人面像,双目圆睁,鼻梁高直,厚唇半启,表情神秘。此匕属辛店文化铜器,是国内最早的青铜浮雕品。

中国人爱玉,从古迄今,玉文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6000至4000年,仰韶、大汶口、红山、陶寺、凌家滩、马家滨、良渚、龙山、齐家等诸多玉文化如满天星斗,光耀华夏大地。其中红山、良渚、齐家三大玉器在时间上先后有三个重叠的发展高峰。东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6000—5000年),以造型生动的玉猪龙为代表,呼唤着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5000—4000年),以精细雕刻的神、兽、人纹分出天地人世界;西北黄河中上游的齐家文化(4100—3600年),后来者居上,最先认识了和田玉,和田玉硬度6~6.5,温润细腻,色泽优美,质远甚于红山、良渚文化玉器。在4000年前后西行,开通了玉石之路,源源不断地把和田玉运到齐家人诸地。在制作过程中吸纳红山、良渚等文化诸类型玉器之长,以造型胜,去浮华,归自然,崇尚素洁美,加工成器,作为高规格礼器使用。

临夏是齐家文化玉器制作的中心区域,主要出土有礼器琮、刀、璧、圭、璋、斧、铲、环、瑗、钺、锛、凿、璜、多联璧等,做工精细,造型俊美、线条流畅,凝重严谨。装饰器有发箍、臂饰、管饰、牌饰、玦、矛、镞等。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青白玉、糖玉等。玉器除极少有凸弦纹外,大都光素无纹。齐家人视玉之珍,即使制玉所剩边角废料,也做成小件饰品。

帝王用玉,取材不畏艰险,制玉不计成本。周代末的尸佼著《尸子·下篇》载:“色不如雪,泽不如雨,润不如膏,光不如烛。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中国覆十万之师,解三千之围。”古人取玉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制玉亦精。

古人取和田玉,喜玉容之美,追求天籁之音,自得妙章。故商代制玉更精,又达到一个新巅峰。到了周代,更加规范严格用玉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在六器中排在首位。“璧圆象天”,《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肉指璧边,好指璧孔。边大于孔一倍称为璧。是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用之也广,存世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无论是“礼苍璧天”,还是“以藐沉祭山林川泽”的祭祀,或是等贵贱的佩戴、随葬,更是社会交往中馈赠品、信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玉琮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周礼·大宗伯》载:“黄琮礼地。”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而琮的造型恰好是内圆外方。临夏州博物馆展厅的玉琮,尺寸较大,外方内圆,规整光洁,玉质温润,有褐色沁,它由琮体、射两部分组成,琮体有四个面,上下各有一射。浑身多有土棕色沁,是件不多见的佳美礼器。有人认为,玉琮的使用者是当时部族中主持祭祀的贵族或巫师,在祭祀时,神可通孔达天;也有人认为,圆代表天为阳性,象征男性,方代表地,为阴,象征女性。故琮有阴阳和谐之意。

玉圭:圭是由玉斧变化而来。在六器中排列第三位,“以青圭礼东方”,是主要的礼器之一。举行祭祀大典时,重要人物必行执圭,圭越长,地位越高。其形有两种,一种为平首圭,另一种为尖首圭。

青玉戚:一种祭祀及仪仗活动的礼器。临夏州博物馆所藏的青玉戚,长18厘米、宽6厘米、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积石山县新庄坪村。其腰略收,柄有双圆孔,一侧下沿有半圆孔,可使二者绑扎得更加牢固。形似钺又似斧的器物。属仪仗类兵器,刘熙《释名》曰:“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皆戚惧也。”又《祭统》载:“朱干玉戚,以舞大武。”《三经通义》亦载:“持长干玉戚而舞,以增威武也。”由此看来,玉戚是与朱色杆柄结扎在一起的,在重大典礼或祭祀时耍舞用的玉器,意在增加威气。

玉斧,发端于人类开天辟地的石斧。器形多呈扁平梯形,斧口为双面刃。斧到4000年时期,已从石质劳动工具蜕变而成部落首领或巫觋使用的礼器。

有领玉璧:出土于积石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直径12厘米、内径5厘米,受良渚文化玉器影响。呈青绿色,质地细腻,做工规整。外有凸起的圆环似璧,古董家定名“乳环”。1955年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揭开了此物神秘的面纱。古墓群共出此类玉石器40余件,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人像,这类器均佩戴在人形青铜像的手腕上,是一种手环。

上海博物馆藏齐家四孔玉刀,色彩丰富斑斓,夺人眼球。刀体略呈长梯形,肩窄刃宽,近肩处有等距排成一线的3个圆孔,第三孔下斜又一圆孔。玉刀早在新石器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

翻阅资料,齐家文化玉器因质地上乘,在明清时,大量出土玉器被官员进贡宫廷,或收购流入南方。白谦生著的《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中,有关玉器谈到大藏家吴大徵,极喜器,但资金远不如潘祖荫,无法与其竞争,便另辟蹊径收三代古玉、玺印等,精心研究,编成《古玉图考》等。他的古玉藏品,齐家玉器占有一定数量。1873年至1875年,吴大徵任陕甘学政间,利用宦游的地利之便和在出土文物密集地区的人脉,较低价购入古董。仅1889年,买古玉近300多件,一举成为晚清藏玉第一人。孙吴湖帆是画坛盟主,与溥儒称“南吴北溥”,又承祖、父两代收藏,为大藏家,后部分藏品入上海博物馆。

  齐家人玉以素为美,制陶器亦是。4600—4400年间,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衰退,产生了乌黑发亮的黑陶。黑陶与龙山文化蛋皮黑陶互为影响,也传播到了西部,齐家文化陶器也出现了黑灰陶,三者之间有一段关系。如齐家文化象首黑灰陶盉,高31厘米,象首昂起,一对泥钉为眼,嘴呈管状凸起的流,脑部有桃心口,颈部有两圈平行凹线,鼓腹,宽把手,盉型妙作如小象,憨态可爱。而略早于齐家文化的龙山文化黑灰兽首盉,其造型大同小异,有受其影响的影子。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一个渐东,一个西传,奠基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古国文明。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