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兵李振华:“打仗的关键在于人有没有爱国心!”
老人保存的军功章和纪念章
李振华,汉族,1932年3月生,中共党员。1947年在老家宁夏入伍,1951年2月第二批入朝,入编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3军187师560团,历经第五次战役和开城保卫战。1953年10月回国。
时光回溯,记忆的闸门打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美国组成“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越过北纬38^o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73年后,91岁的李振华早已两鬓斑白,曾经那个意气风发跨过鸭绿江的少年,再度提起抗美援朝,眼睛里闪着泪光,难掩内心激动。许多过往,或许早已淡忘,但有些事,始终刻骨铭心。
1
火速集结
1950年2月,李振华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驻防陕西,修筑宝天铁路。“战事吃紧,火速集结!”李振华说,9月,部队接到通知,工具入库、紧急停工。一周后,绿皮火车载着战士们来到山东兖州,在紧急的整编补兵和改装训练后,列车继续北上,1951年2月到达安东(丹东)。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李振华和战友们一路唱着战歌,走了六七天,基本每天行军100多里,用急行军考验意志。为了不让敌人发现,部队都在天黑后出发,从下午5点一直到凌晨,漫长的黑夜,挑战着战士们的身体极限。“那时候老百姓都撤走了,民房也很少,我们就住在山上。为了防止敌人偷袭,甚至都坐过一晚上,凑合着休息一下。”就这样,先行部队到达大同江畔,但过河的桥已经被炸断了。
“河里的水有一米多深,大家脱掉棉衣、棉鞋,拨开水里的冰块,跳到齐腰深的水中,向对岸冲去……”李振华说,过河后就是几天急行军,战友们进抵“三八线”附近,开始构筑起防御工事、了解地形、监视敌人,随时准备战斗。
2
全歼英军一个营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打响。李振华回忆说,他们187师担任左翼突击。4月22日黄昏,经过急行军,战士们进抵临津江北岸30余公里一处预定集结点。到了一线阵地,眼前的景象让李振华至今记忆犹新,“成群的敌机涌至江面上空,黑压压的炸弹乌云般压下来。对岸,敌人轻重机枪疯狂地封锁着桥梁、渡口、徒涉点”。
“我们没有参加偷渡临津江的560团打主攻,以侧后迂回的战术对高地守敌英29旅发动了进攻,打了整整一夜,敌人败的败、退的退,伤亡很大。”等到任务完成,李振华才知道,我军全歼了英军29旅格洛斯特营,187师此役共毙俘英军13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坦克、汽车及大批作战物资,战果辉煌。
正因为进攻时穿插最远,撤退的时候187师比其他部队更加艰难。“战斗很激烈,当时一个排五六个人都算多。我们的任务就是守山头,说守17天,大部队才能全部撤离。”李振华说,为了尽可能地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上级首长不断地调整阵地,并重新调整部队编制,团打烂了缩编成营,营缩编成连,连缩编成班,还把几个减员严重的班缩编成一个班,最后师部的机关人员也都派了上去,就是为了阻击敌人的后续反扑,为志愿军主力撤退争取时间。
“我们志愿军就是以手榴弹、迫击炮对美军的现代化部队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打仗不在武器好坏,关键在于人有没有爱国心!”李振华动情地说。此战过后,“联合国军”清晰明白了一个道理,站在他们面前的这支部队,他们无法战胜!
3
冒着炮火救了小战士
第五次战役后,敌我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成对峙。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代表在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停战谈判。为保卫开城,粉碎美军蓄意破坏谈判、武装进犯开城的阴谋,第63军在开城地区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阵地防御作战。
从11月开始,干部战士们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鼓舞下,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地构筑工事。李振华所在的班领到的任务是挖坑道,“我们连夜在山坡上挖口子,干了一夜后,换上三个小战士继续挖,我正在下面睡觉,突然听到一声炮响!”李振华说,自己当时正疑惑这门炮打得真邪门,转头就看到了坑道口小战士们挖出来的新土,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是被敌人发现了!”李振华平时睡觉都穿着衣服和鞋、怀里抱着枪,他来不及多想,跑了三四十米到坑道口。小战士们见班长来了,也赶忙说:“班长放心,我们这个坑道有一米多深呢,炮打不到,可以防住。”这下把李振华急坏了,三步并作两步下到坑道,拿着挖坑道的小铁锹将三个小战士“连打带骂”赶了上来。刚上来,还没进到战壕里,“隆隆隆”,三发炮弹炸在了坑道口,李振华和小战士们就被炮弹炸翻的泥土埋在战壕里。待敌军轰炸结束,坑道早被夷为平地。
“战争的残酷、惨烈程度,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了解的。”回忆起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情景,李振华眼里噙着泪花,许久说不出话来。
■采访后记:
今年91岁高龄的李振华老人,头脑清楚、言语清晰,除了有点老年人的基础病外,身体还算硬朗。得知我们要来采访,李老叮嘱家人拿出纪念章,一早就在家中等候。
回忆起这段经历,百感交集的李老似乎有很多话要和我们说。他声音很轻,每说一句,都要停顿许久,即便努力克制着情绪,依然能听到声音的颤抖。战火硝烟虽已远去,往日的一幕幕却依旧清晰。老人说起自己年少离家没有哭、说起抱着冰块蹚水没有哭、说起冒着炮火独守山头没有哭,但说起险些牺牲的小战士却哭了……他说,自己是幸运的,是幸福的,现在都过九十岁了,而有的战友在十八九岁就牺牲了,所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特别难过,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打开尘封的勋章,敬个久违的军礼。采访结束了,李老目光深邃,久久凝望着窗外,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年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周靖博 李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