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老兵陈芝龙:在朝鲜抓过两次特务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3-07-24 09:01:05

原标题:老兵陈芝龙:在朝鲜抓过两次特务

陈芝龙向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酒泉当铁道兵的陈芝龙

1955年,17岁的陈芝龙受到哥哥的影响想去参军,却因身材矮小体重不够被拒绝。1956年,陈芝龙穿上军装进入朝鲜,成为一名志愿军工兵。无论是修路架桥,还是回国后做一名铁道兵,哪里辛苦他就往哪里钻。陈芝龙虽身材矮小,但意志坚定。在朝鲜,他因两次抓获潜入我军阵地的特务而受到部队嘉奖。1957年4月,他所在的部队在上甘岭修坑道,“山头上抓一把土都是弹壳,我们很多战友牺牲了!那一刻深刻体会到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神圣使命!” 从那一天起,更加坚定了陈芝龙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

陈芝龙平常话不多,可是谈到自己在朝鲜的经历时,他仍然记忆犹新。一旁的老伴谭兴碧也不时做起了翻译,讲到动情时,老伴潸然泪下。

耳濡目染,让他坚定参军的信念

陈芝龙的老家在当时的四川省忠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忠县。小时候家里特别贫困,兄弟4个,他排行老二。11岁时,他每天都还光着脚。弟兄中的老大是裁缝,平常做衣服,维持家里生活的主要劳动力是陈芝龙。叔叔的儿子陈芝林参加过抗美援朝,“美国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要把他们赶出去!”常常听兄长讲述朝鲜战场的故事,这也坚定了陈芝龙参军的信念。1955年,陈芝龙去报名参军。但那时他刚满17岁,个子小小的,身材瘦弱,上秤一称发现体重不够,只能抱着遗憾回了家。1956年,他又去了,可是母亲不同意:“去年你都没通过检查,今年肯定也通不过。”出于担心,母亲这样告诉他。“这次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当兵。”幸运的是,这次陈芝龙通过了检查,之后他悄悄地把参军的事情埋在心里对谁也没说。“从村里到县里步行要70多里路,天没亮,我就走到了县里,当我换上军装,父亲从家里赶来了,看到了眼前的一幕,他也没法后悔了。”陈芝龙笑着说。

当兵后,陈芝龙的津贴是每月6块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津贴每月加一点,“我去了朝鲜两年,给家里寄了70多块钱。”这让他更加坚定要当好兵、干好活。

哪里辛苦就往哪里钻

1950年,陈芝龙的堂哥陈芝林作为志愿军的第一批入朝部队,参加了几次大战役。朝鲜战争结束后,陈芝林随部队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并进行战后重建。1956年,刚入伍不久的陈芝龙作为最后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工兵部队,换下了陈芝林所在的部队。

“我们刚到朝鲜负责搞建设,帮助朝鲜人民修桥架路、盖房子,干些重体力活。”陈芝龙回忆说,战争过后,当地被破坏的相当严重,那时正值冬天很少训练,白天基本都是施工。早上8点开始干活,到中午12点,吃饭休息后,下午再干4个小时。为了把活干好,战友们争红旗、评先进,4个人装车的体力活,大家放弃中午休息的时间干,最终提前保质保量将营房建好了。

白天用箩筐抬土,一抬就是一天,晚上休息时,陈芝龙挨着班长睡,常常能听见班长的念叨:“小陈,你太累了,肩上都磨起了那么多的血泡……”像他一样的人,还有不少。那时候一个班16个人,每天修路架桥很苦也很累,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陈芝龙心里就想一件事:只要每天把任务完成好就行。

虽然自己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但陈芝龙因没有打过仗而感到遗憾。在战友去架桥修路期间,因为有务农的经验,他留守营地种了几个月的菜,做好后勤工作服务连队。“撤军回来前,我们把朝鲜营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营房里需要的东西都配备齐全才交给朝鲜人民。”库房、粮食、武器、弹药、被装……全部交给朝鲜后,1958年5月24日,陈芝龙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

两次抓特务,是为数不多与敌人的“正面交锋”

那时候作为新兵,大家都没有经验,但是陈芝龙还是凭借机智勇敢抓到了3个特务。

第一次,一名特务化装成志愿军来摸底。“晚上站岗放哨快下哨的时候,我抓到了一个可疑的人。一审问,发现这个人佩戴的志愿军胸前的符号布条比我们的布条要长一公分,他交代是从三八线过来的,专门来侦察我们的军衔和服装。”后来通过讲道理,加上我们有宽大政策,特务把一切都交代了。

没想到第二次又来了两个特务,直接抢陈芝龙手里的枪。“那时候也是晚上,我正在站岗放哨,身上背着冲锋枪,子弹也上了膛。”两个特务身穿朝鲜老兵的衣服,嘴里说朝鲜话,根本听不懂。而连里其他人都去看电影了,一个连只留了一个值班放哨的人。得益于平常学了几句朝鲜话,这次陈芝龙听懂了。“当时就听他嘴里嘟囔了一句‘吧里吧里咔’(音译),意思是‘叫你赶紧跑’,这是朝鲜话!”突然,二人中的一个抱住了陈芝龙,还把枪也夹住了。陈芝龙大声喊道:“你放不放,不放我就开枪了!”结果枪声一响,整个部队都惊动了,战友们跑过来将特务抓获。

通过两次抓特务,陈芝龙获得了嘉奖。

随便抓一把土都是弹壳弹片

“1957年,我们去上甘岭上修坑道,整个山坡上堆积了一米多厚的土,这都是敌人的炮弹和炸弹炸的,随便抓一把土都是弹壳弹片,敌人给这里起名叫‘伤心岭’。”陈芝龙皱眉说,在那里我们很多战友牺牲了……战士们浴血奋战,坚守阵地,寸土必争,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作为还能好好活着的兵娃子,没有啥大本事,只有下苦力为朝鲜人民建设好家园来告慰烈士们。”

陈芝龙的三弟后来也参军去了东北,因为有点文化,当了干部。陈芝龙从朝鲜回来后,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当排长。耿直的他直接回复:“干不了,因为没文化,但是下苦可以,只要领导交代的任务我都能完成。”这件事也在陈芝龙心里埋下一粒种子:“要想不脱下这身军装,就要在部队好好干,粗活累活对我都不是问题。”

1958年,陈芝龙被调到酒泉当了一年多的铁道兵。铁道兵是流动部队,差不多一个月搬一次家,住在帐篷里,一个班组一个帐篷。他在沙漠地里挖坑烧火做饭,脚上穿的大头鞋到了晚上常常冻得结冰……1959年,脱了军装,他成为一名军转队员工,每天磨面、养鱼、养猪,干的活和在农村没什么区别,几十年在部队里,陈芝龙在副食基地勤勤恳恳,为部队官兵服务。

“现在耳朵、眼睛都不行了!”如今的陈芝龙十分怀念自己在朝鲜的那段日子,“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回到朝鲜去看看当年建设过的地方。”

档案

陈芝龙,汉族,重庆忠县人,1938年9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1956年3月,在四川省忠县(现重庆市忠县)入伍后进入朝鲜,是志愿军204部队独立道路营四连的一名工兵。1958年5月,回国后成为一名铁道兵。1959年转业到兰州军区管理局岔口营农矿厂工作。

■采访后记

陈芝龙家客厅沙发的背景墙上,悬挂着光荣之家的荣誉牌、老人家当兵穿军装的照片以及不少老照片。回忆起参军入朝的经历时,陈芝龙滔滔不绝。或许是脑海中的画面像走马灯一样闪过,在讲述那些艰苦岁月的经历时,陈芝龙能从一个场景说到另一个场景,接连不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采访结束时,陈芝龙举起右拳,有气势地唱出了这首印在骨子里的歌曲,老伴在一旁拍着手,跟着唱了起来。“战争非常残酷,牺牲了那么多战友,为了报效祖国,在工作中不能有含糊,回想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他总是说:只要是党交代的任务,都坚决完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李庆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