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趋利避害发展特色沙产业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7-30 20:25:05

原标题:【甘快看】趋利避害发展特色沙产业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和10.45万公顷,实现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缩减”。与此同时,甘肃目前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余家,其中100多家企业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全省沙产业累计产出153亿元。

“三北”工程实施45年来,甘肃坚持治沙与治穷并重,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沙区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的路子。

长期以来,人们谈“沙”色变的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形成的荒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会造成危害。但需要明确的是,沙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防沙治沙,并不是要治理所有沙漠,而是防止荒漠化,治理沙化土地。因此,人与沙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果。

甘肃防沙治沙的实践证明,人与沙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从半个多世纪前的“沙进人退”,到随着“三北”等各项工程的实施,重点治理区逐渐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过程中,既有“人与沙斗”的奋力拼搏,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沙共存”“沙为人用”的相处之道。

树立新观念。过去很多年,人们对荒漠化的“防”和“治”说得多,但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如沙漠旅游、沙漠种植、沙漠光伏等“用沙”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并进行适宜化推广。同时,在传统的防沙治沙中片面突出“沙”,而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还需要进一步统筹施策,加强治沙、治水、治山的全要素协调和管理。

探索新模式。比如,甘肃将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沙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一些地方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带动乡村振兴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不同的荒漠化类型、不同的周边环境、不同的产业基础等,都有可能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当地的模式。在近年来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有的还需完善提升,有的已可复制推广。

用好新技术。科学治沙,既体现在理念上,也离不开相关技术支撑。比如,在治沙中,黏土沙障、尼龙网沙障、仿真植物、沙障机等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治理水平;在沙产业培育中,通过沙生植物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技术,发展沙漠中药材产业、经济林果以及林下养殖等产业,并开发出一批相关产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产业。

  由此可见,对于防沙治沙,一方面要理性看、辩证看、全面看,既要治理其害,减少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也要挖掘其利,看到荒漠中丰富的太阳能、沙生植物等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干、主动干、系统干,在我国北方地区,无数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证明,荒漠化的治理和利用不仅要靠奋斗精神,还需要综合施策,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