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桥(资料图,1933年9月美国霍顿拍摄)
大夏河原木搭建的桥梁(资料图,1934年美国霍顿拍摄)
1948年建的大夏河石台墩木面桥遗迹(资料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兰郎公路大夏河石拱桥(资料图)
现存最早的泄湖峡桥(已弃用)
?临夏县漓水大桥
?大夏河第二大桥
?折桥
●马廉朴
大夏河,古名漓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流经夏河县、临夏县、临夏市区、东乡县,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全长203公里,主要支流有咯河、铁龙沟、老鸦关河、大滩河及牛津河等。
大夏河出土门关进入临夏地界,在刁祁乡纳入多支巴村自南向北来的多支巴河、自北向南来的漠泥沟河,至尹集镇,汇西来的槐树关河、自北向南来的老鸦关河,过新集镇,进入临夏市境内,右纳榆林河,过枹罕镇,至城关镇,左纳红水河,右纳牛津河出境。以下基本为临夏县与东乡县的界河,在安家坡乡折向北西流,至莲花镇莲花台村(康家湾),注入刘家峡水库。临夏州境内流域面积1543平方公里,流程58公里。大夏河河口,右岸原为永靖县老县城莲花城、莲花堡,对岸为东乡县河滩镇。早在明代,诗人蒋薰著有《大夏河》“罕豪已附汉,夏水故东流。何事通西域,犹劳博望侯”的诗句。
桥梁是人类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自古至今,大夏河上先后建有多少座桥梁吗?
历史中大夏河上的桥梁
泄湖峡桥。泄湖峡桥又名“禹置桥” “双河桥”,位于临夏市以东30里,地处临夏县安家坡乡大夏河老虎口至泄湖峡口中间的河段上,桥址距上下两口各约500米左右,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河岸为天然岩石,陡峻如削,峡深约30米,岸宽14-20米,河水由深谷倾泄而下。泄湖峡水电站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塬头至塬边约1公里,有一条西南走向的小路,沿山坡而上,路基宽窄不一,最宽8米,窄处亦有2米,坡度亦不甚陡,可容车辆行驶。入塬后平行1公里有古城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尚有残垣断壁,到七十年代在农田基建中削平,曾掘得40厘米见方铁块两件(厚30厘米),中有圆形窝坑,据认为是城门之门窝。由古城西行上坡至北塬,南行下坡入河州城。大概是当时州城去泄湖峡的道路。由桥过河东行入赤沟,上山经何家山、窝连、柳树而达锁南坝(今东乡县城所在地),原有河峡已被填平,东岸桥台已为河水淹没,西岸桥台岩石上有人工凿成的石坑6个,直径约30厘米,深20-30厘米不等。石坑为桥柱木桩窝,看来当时所建桥梁是长约20米的简易木架桥。西岸桥台上部有一天然矩形岩石,石上竖刻建桥碑文。碑高145厘米,宽71厘米,底部距今河床105厘米。碑文记述了建桥时间及参与的官员、乡老、工匠等人姓名。泄湖桥呈东西走向,由桥西通向北小塬山坡的道路痕迹历历在目,经实地考查,由桥东行可达兰州;南行经东乡县东塬乡、百和乡可至广河县;由桥西岸北行经莲花(原永靖县城,已没入水库区)可达碾伯(青海乐都)。看来泄湖峡桥是古河州道路上的主要桥梁之一。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桥梁又在原址重修。
大夏河浮桥。大夏河浮桥位于临夏州南3里大夏河上,是古河州南通狄道的主要津渡之一。明朝中叶所修之浮桥55孔,全长约1里,曾任过兵部尚书的王竑晚年移居家乡,在《虹桥晚渡》七律诗中有“长虹一里跨长河”之句,可见大夏河岸宽桥长。由于上游多山,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有“夏木桥横百丈雄,波涛汹涌荡清风”的情景。后浮桥为洪水冲毁。鉴于此桥为河州南行之主要津梁,随毁随建,据《河州志》记载,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至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的近60年中,大夏河桥多次毁于洪水。其中,在嘉靖四十一年,大夏河暴涨,冲决河堤,毁坏道路,淹没居民百余家。及至清朝,大夏河桥改建为“井”字架打桩木架桥,并一度改官修为木商修建(即由木行业头人“帖头”等筹集资金修桥),又因建桥耗资太大,拖延时间,遂又改为官修。大夏河浮桥历经明、清,时断时续,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存至今的图片可以看到,该大桥非常简易,用多根原木搭建而成。
折桥。折桥位于临夏市东5公里的折桥湾的大夏河上,是河州通兰州东大路的必经桥梁。据《河州志》记载,折桥始建于明朝,初为小型木便桥,每有洪水,桥被冲毁。清道光间(公元1821年-1850年),州吏目吴监造修建了由两个石柱作为主桥墩的新桥,桥长约30多米,宽约2.5-3米,上面铺设木板,可供大车通行。除了对桥体的加固外,还对桥身和栏杆进行了美化处理,刷上油漆,绘以彩色,使其既美观又可防止风吹日晒、雨雪浸蚀。该桥造型新颖美观,遥望之宛若长虹,在两岸杨柳和桥下大夏河碧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遂成当时河州一道景观。咸丰十年,经制罗启旺倡议捐助进行了重修,同治后吏目赵谦、李盖重修,光绪二十七年知州赵鋐重修。清末毁于战火。
早在清代中期,文人学者根据河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推选出了新的“河州八景”,其中临夏市城东5公里处的折桥湾处的大桥“长桥卧波”入选八景之一,并载入中华民国时期黄陶庵总纂的《续修导河县志》古迹篇。
民国21年(1932年)6月1日,大夏河水暴涨,西岸引桥部分被冲毁,而石柱巍然屹立。石柱的建造方式:底部利用天然岩石,再以人工凿成的条石浆砌,以糯米汁灌浆,条石砌至7层(一说3层),由菱形改为椭圆形,高30米左右,高出路面。条石最长的1米,宽30厘米,厚22厘米。每块条石中心至两端的各二分之一处,有人工凿成的卯榫连接紧固。石柱上部之圆形石盘,直径1米,厚50厘米,分两半凿成,运至后合盘,以铁铆钉固定,以糯米汁混合白灰分层浇筑。折桥纵长约70米,桥面宽可并行两辆大车。
民国36年(1947年)5月,临夏县政府拟议重建,县参议会及地方绅士开会商定,重建折桥,以利交通。以县长名义邀请社会各界人士13人组成筹建委员会。同年9月,始定修建方案:利用原有码头(即桥墩),改建为两孔18.90米梁桥,使汽车和大车都可通行。建桥资金来源:省政府拨赈济款474.8万元,临夏商会、凤林乡、鱼池乡、龙泉乡、永寿乡等乡镇机关捐白洋5132元;所需普工和运输由民工义务劳动解决;建桥木料由当地官宦马鸿逵捐助33根,不足部分由群众捐献;铁件419件2740公斤,由甘川公路调拨。但是,时至1949年,始终没有开工,拨款、捐资、木料已散失。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景观处修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
首座大夏河石台墩木面桥。1941年,临洮至循化公路康家崖至临夏段通车后,因大夏河未修建公路桥梁,致使每年夏秋之际不能通车,仅凭简易木架桥维持人畜通行。民国35年(1946年)9月,木架桥被洪水冲毁,参加整修公路的枹罕乡民工,只得绕道折桥而去石壁湾,增加行程10余公里,既延误工期,又给群众往返造成困难,为此,抢修了3座简易木架桥,供人畜通行。次年8月河水暴涨,将重建的木架桥冲动,中间石笼被毁,阻碍交通达月余时间。大夏河桥是康临路段上的重要桥梁之一。民国35年(1946年)至36年临夏县亦计划修建公路桥梁,并以捐款方式从商会、城内镇、城关镇、尹集、龙泉、鱼池等乡镇筹集建桥款141.7万元,因与建桥所需相差甚远,故难以修建。是时,马辅臣(回族,临夏县人,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青海省副主席)以参议员身份,动议修建大夏河桥,但未得到共鸣。
在政府修桥无望、过渡依旧困难的情况下,民国37年(1948年)初,马辅臣决心个人出资修建大夏河第一座半永久式石台墩木面桥,它的建成不仅便利了人畜、车辆的通行,而且,从此结束了因河水陡涨而阻断交通的历史。
建桥开始前,马辅臣向甘、宁、青三省临夏籍军政上层人士倡议募捐,共同出资为地方造福,响应者仅马鸿宾1人,捐助白洋500元。即使如此,他毅然按计划进行。委派喇品高(临夏市人)在兰州招雇了工程技术人员和10多名石工,又从北塬乡娄高祁村雇用木工,普工则就地招雇。参加建设桥梁的有回、汉、东乡、撒拉等各族群众。大夏河桥的修建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桥所用水泥10吨,是从太原采购的“黑狮牌”水泥,太原至西安雇汽车运输,西安至临夏由4辆胶轮马车运回;2吨钢材在兰州采购,亦是马车拉运;木材就地按所需购买。建桥所需石料在折桥湾开炸块石,就地加工成料石,再由马车运到工地。当时,折桥上部木结构部分已有不同程度的腐烂,负荷有限,拉运石料马车不能通行,以长圆木搭置便桥,解决了运料车辆的通行问题。
施工中为了解决桥墩基坑的抽水问题,马辅臣动员木工想办法,他们仿照天车原理,创制了人工手摇式“木刮子”,1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两台,又是坐着作业,效果很好。桥梁下部施工过程中,边排水边砌墩台,7个桥墩次第筑起。石台墩木面桥于1948年底建成,桥身长约27米,桥面宽约6米,可并行两辆马车。桥两边有木栏杆,以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大桥建成后,受到各族人民的赞扬。大桥总投资全部工程费用共约2.7万元白洋,除捐助的500元外,余皆由马辅臣个人筹措。
土门关桥。据相关资料介绍,土门关桥是土门关边墙东西两端通过大夏河为守关士卒往来通行而架设的桥梁,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从河中心巨石上遗留的建桥木柱石窝看,土门桥也是木架桥。
露湾桥(《临夏县志》称芦湾桥)。据《临夏回族自治州交通史》记载:“露湾桥在州西70公里的土门关附近,明朝初建木架桥,清朝又改建为握桥,桥上有屋盖,两边有护栏,雕梁画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可供行人乘凉小憩,光绪间河州总兵沈玉璲及焦大聚又重修。”从这个记载可以得知,该桥位于现在临夏县马集镇关门村。近日,笔者拍摄桥梁图片时到关门村,据当地一位84岁杨姓老伯回忆,现存于关门临夏境内的大桥就是露湾桥,在他的记忆中原先为握桥,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重修均为水泥构造的桥梁,现仍在使用,可并排通行两辆小汽车。
右丞桥。据明代《河州志》记载,在州东20里,到清代时被废弃。
大夏河上现有大桥19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临夏交通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大夏河上建成的大桥有19座,正在建设的有5座。这些桥梁自西向东分别为:
1、露湾桥,在临夏县关门村,现为大夏河进入临夏境内的第一座桥梁。
2、马集大桥,位于临夏县马集镇,桥长128.64米,桥面宽8.5米,始建于2007年,2017年通过危旧桥梁改造项目进行了维修加固。
3、兰达村大夏河桥,位于临夏县刁祁乡兰达村,建于2016年。在该桥20多米的地方有一座废弃的钢索斜拉式桥梁遗迹,上面用水泥刻着:“团结桥,刁祁乡兰达堡民众,建于九一年九月份”的字样。
4、兰郎公路双城段高架桥,位于临夏县双城,是在大夏河上现存的最长、最高大桥。
5、旧双城大桥,与兰郎公路双城段高架桥相距约300米,现已废弃。
6、尹集大桥,位于临夏县尹集镇。
7、马九川大桥,位于临夏县尹集镇马九川,双向6车道。
8、漓水大桥,位于临夏县新集镇,建成于2020年,桥长110多米,桥面宽24.5米,大桥两旁建有古典式廊亭4座。
9、大夏河第二大桥,位于临夏市环城西路至南滨河路,长度为160米,宽32米。
10、联谊景观桥,位于临夏市新西路延伸段至南滨河路。长度为130米,宽16米,是一座斜拉桥。
11、大夏河大桥,位于临夏市解放南路至迎宾大道,长度为118米,宽30米。近年来,该大桥灯组引入了先进的光影技术,不仅可以针对不同时间、节日主题需求进行变化,还能将光影艺术装饰模式和节能模式交替呈现,该桥夜景已成为临夏的网红打卡地。
12、东郊大桥,位于临夏市城东四路至南滨河东路的跨河大桥,长度为125米,宽30米。
13、文昌大桥,位于临夏市城东二路至南滨河路的跨河大桥,长度为127米,宽32米。大桥一侧装饰有双龙戏珠的景观。
14、摩天轮大桥,位于临夏现代职业学院至南滨河东路的跨河大桥,长度为130米,宽30米,因在桥梁左旁有一个装饰性的摩天轮而得名,建于2016年。
15、折桥湾大桥,位于临夏市与东乡县相邻的折桥湾,长度为130米,宽36米。值得一提的是,在折桥湾不足100米的地方,三桥并行而立,其中东乡段长度为47米,建于1970年。两桥中间一座已弃用。
16、泄湖峡桥,位于东乡县河滩乡大夏河老虎嘴之中间河段上,为双拱形石拱桥,桥长约20米,宽4米,现已废弃不用。从修建的风格来推断,这是大夏河上现存最为古老的桥梁。
17、大夏河大桥,位于临夏县河西乡,在折达公路上,长度为132米,建成于2013年。
18、桥窝桥,位于临夏县河西乡,是一座石拱桥,桥梁左侧拱形位置有一水泥雕刻的五角星,估计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19、旱桥,位于东乡县河滩镇小庄村,桥宽约5米,长度50多米,也是大夏河注入刘家峡水库前的最后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下面为红色黏质土,大夏河水将红土冲出一个拱形大洞,水从下面从容流淌,在红色黏质土上面用水泥铺成道路,供行人车辆通行。
目前,在大夏河上正在建设的还有临夏市漓水大桥、环西大桥、朝阳大桥、枹罕大桥及兰合铁路泄湖峡大夏河特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