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只此青绿护生态 大美祁连谱新篇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3-08-03 10:10:04

中国甘肃网82日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盛夏时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草木丰茂,于流云与峰峦间遇见生态之美。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态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日,“寻雪豹迷踪 瞰绿色陇原”甘肃林草生态采风团走进天祝藏族自治县马牙雪山、山丹县平羌口,探访生态保护新成效。

多向发力 提升生态管护质效

“湿地无破坏,水流清澈,未发现火灾隐患。”四台沟资源管护站站长袁成铭每天都会和同事们对所在保护区进行巡护,并认真记录巡护结果以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袁成铭十年如一日,守护绿色生态。

他告诉记者,作为古城自然保护站下设之一的资源管护站,近年来,四台沟资源管护站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公众对森林保护的认识,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强化森林资源病虫害监管,原来很少见的野生动物现在也逐渐增多了,森林也更加茂密了。

古城自然保护站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端,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是祁连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保护站。

“通过这些年的管护,岩羊种群不断扩大,在马牙雪山背后,我们通过分布的红外相机监测到了雪豹的活动踪迹,可以说这也是生态平衡的一个标志。”古城自然保护站副站长王占永表示,近年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马麝、金雕等频繁出现,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斑叶草、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创建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古城自然保护站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的关键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公园建设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我们的护林员不分节假日,加强隐患排查和巡护监管。”古城自然保护站站长孙国平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集全站之力,聚焦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这个重点工作,多向发力、精准施策。牢牢牵住森林草原防灭火这个“牛鼻子”,做好科学防灭火大文章,积极构建“双线四级”责任体制和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体系。

据介绍,近年来,古城自然保护站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相继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通过封造并重、培育保护并举的综合治理,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

孙国平表示,下一步,古城自然保护站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折不扣落实祁连山常态长效化保护重点工作,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姿态,不断推进祁连山绿色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加持” “智慧”解码生态保护

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地处祁连山中段,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内自然系统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境内西大河、大马营河、童子坝河是石羊河和黑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也是河西绿洲非常重要的水源地。

为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优化管护站点布局,实现对管护盲区的覆盖,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责任体系,确保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不断赋能生态环境保护,让生态管护更加精准更加便捷?近年来,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依托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巡护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实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和地面安防监控系统,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全域生态环境常态化、智能化监管的目标。同时,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物联网体系,充分利用现已建成监测设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监测预警。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站长叶会元表示,近年来,马场保护站不断强化责任落实,持续加大日常巡护监管力度,明确巡护路线,细化巡护任务,增加巡护频次,扩大巡护范围,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护和监测力度,确保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通过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野生动物种群及数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雪豹、藏原羚、猪獾、狗獾、荒漠猫等稀有物种身影在辖区均有出现,岩羊、蓝马鸡、马鹿、狍等动物在辖区内多有出现,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进入了良好循环状态。

  “雪豹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的种群结构以及发展发育,和祁连山大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目前,祁连山雪豹数量稳中有升,这也标志着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表示,近年来,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工作成效也逐步显现。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调查、监测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升管护水平和能力,实施精准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