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干事创业“绿色长城”怎么建?“三北精神”给足劲

来源/ 凤凰网甘肃 作者/ 时间/2023-08-07 20:20:05

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是“三北”地区的显著特点。40多年前,“三北”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文/万珮珮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是“三北”地区的显著特点。40多年前,“三北”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弘扬“三北精神”,从其中汲取“生命之水”,不断治理自己能力中的“荒漠区”,用滚石上山的韧劲涵养出干事创业的“绿色长城”。

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涵养干事创业的韧劲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4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前赴后继,在沙漠里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如今,望向一排屹立在沙丘上的杨树,看得见的是傲然挺拔的杨树,看不见的是年年反复补种,直到成林。

这种韧劲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以治沙人为榜样,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始终牢记信念、勇挑重担,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守使命初心,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的“擎旗者”,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传承发扬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从学习中增强干事本领,自觉走出“舒适区”,主动治理能力“荒漠区”,涵养担当作为“常青树”。

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涵养干事创业的狠劲

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地,在沙海里筑起了长百余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多万株(丛),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将千万资产扔到西北荒漠中,放弃富足的生活,一心在荒漠植树二十年,用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在荒漠中燃起一片绿色的希望,他就是治沙英雄孙国友。

熟悉林草的专家说,为了提高成活率,当年植树用的是扦插法,治沙人把整捆的树苗插在沙子里,密密麻麻长在一起,就像一堵绿墙。正是无数平凡的他们,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造林面积的绿色奇迹。

新征程上,年轻干部要有不畏艰辛的决心,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的“践行者”,时刻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茬接着一茬干”中涵养干事创业的干劲

“三北”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相关地区、部门精心组织实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林场里的老职工说,过去人工种树很辛苦,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沙地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和治沙一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长期性攻坚战,需要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中破解难题、实现目标。

  年轻干部在实现伟大复兴梦的道路上,要永葆久久为功的耐心,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的“传承者”,以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恒心和干劲,增强工作效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