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民间艺术瑰宝——永昌宝卷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8-10 08:25:04

原标题:【非遗撷英】

民间艺术瑰宝——永昌宝卷

莫亚红

“一路上观不尽风光美景,鸟语花香叫人流连,猛抬头云山蔽日,却原来是花园山横在面前……”在夏日的树荫下,在冬天的热炕上,永昌当地群众总爱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聚成一团,津津有味地听人讲唱永昌宝卷。随着念卷人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起落发展,念到一定的“接口”上,听众们还会不约而同地加入集体朗诵和合唱。那情景,那神情,既庄严,又活泼,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

永昌宝卷,是流行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传统讲唱文学,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演变而来,在永昌的农村中广为流传。

永昌宝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宝卷大多数从中原传来,盛行于唐、五代时期,到明、清时期,内容大为扩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流传于永昌的宝卷种类繁多,卷帙浩瀚,民间流传的宝卷有《白玉楼挂职画》《房四姐》《烙碗计》《丁郎寻父》《蜜蜂计》等。

永昌宝卷曲调有20多种,常见的有莲花落、哭五更等。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可根据内容的不同随时转化,使唱调娓娓动听。宝卷既有音乐之美,又有教育的功能,饱含着人们适应环境、参悟生活的真性情。

永昌宝卷的韵文句式以十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变化。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的民间曲调。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生动活泼。

宝卷在永昌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唱曲融入了浓郁的河西风情和永昌地方特色,内容大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才子佳人的恩怨、有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等,主旨多是在劝人为善。正是因为永昌宝卷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才得以历代流传,经久不衰。

家住永昌县新城子镇新城子村四社的范积忠,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宝卷的项目传承人。作为传承人,范积忠把为村民念卷当作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宝卷、认识宝卷。因此,每年正月间,范积忠都要在自家念卷,十里八乡的村民闻讯都要到范积忠家听卷。

今年75岁的范积忠,幼年时的耳濡目染使他早早便与宝卷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六岁就开始念卷,学卷、念卷伴随着他的一生。

念宝卷的仪式很隆重,听众围坐于小桌周围,没有人嬉笑打闹,一派虔诚敬慕、庄严肃穆的气氛。

洗漱完毕的范积忠被乡亲们让到炕桌的上首,被主家尊为上宾。

念卷不需要伴奏,但曲调很美,千回百转,有清唱、说白、唱腔,清清爽爽。整个念卷过程时唱、时念,根据故事情节,声调时高、时低,抑扬顿挫。每唱到句末时,听卷的人都要和声,整个气氛是欢乐愉快的。

“念卷是永昌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农闲季节,劳动之余,便以念卷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常在一家炕头聚集十多个人,有人边念边唱,听卷的人和声。”永昌县文化馆副馆长赵培文说。

卷首一般念“定场诗”,如“因果宝卷一本正,留在世上劝人心,先把前言看分明,再将卷中看内情”。结尾大都是劝善诗,如“男为孝女为贤”“事事都顺不哄人”等。

永昌念卷唱腔咬字比较硬,不拐弯、直戳戳地拽。那唱腔简直就是喊出来的,入耳是震撼的撕裂、呛人肺腑。没有哪种方言能如此霸道、豪爽。

一本卷,也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庄户人家把心探进这个场景里,小心打探着上古年代里日子的痕迹。在念卷人的讲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房四姐”的哀怨、昭君出塞时的悲壮……

抄卷、念卷,念卷、抄卷,永昌宝卷深深地融入范积忠的血液中,为村民念卷也成了他晚年最幸福的事。

“我知道卷书的重要意义。不管多长的卷书,我都抄下来,这样才能传到下一代。”范积忠说。

永昌宝卷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2011年“永昌宝卷”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范积忠成为这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儿子范善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成为新一代永昌宝卷传承人。

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范积忠念卷的精神更足了。“我们要为传承好永昌宝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说。

  研究永昌宝卷,传承永昌宝卷,希望永昌宝卷今天依然能够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让这散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