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幸福路长。
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阳光雨露,伴随着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甘南藏族自治州迎来了建州70周年。
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甘南州踏上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现代、从贫穷走向小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康庄大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新时代甘南精神,全力抓好“稳定、生态、发展”三件大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民族团结呈现历史性进步,谱写了辉煌壮丽的时代篇章。
回望过去,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了甘南州七十载的发展巨变,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品质提升。今天的甘南,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良好景象。
跨越千年见证人间奇迹
每个到过甘南的人,都忍不住会感叹一句“好干净!”听到这句话时,当地群众都会自豪地回应一句“那当然了!”
2015年起,甘南州坚持以环境革命小切口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效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政策上全链条、主体上全参与、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考核上全过程”的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目标,“环境革命”彻底擦亮了甘南底色,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从逐水草而居到搬进新房,生活大变样了。”当有客人来,拉毛加最喜欢带大家参观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样样不少。
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说起今日的幸福生活,拉毛加满心欢喜:“过去放牧住帐篷的时候,哪想过会住上这么漂亮的小院子!”
尕秀村是碌曲县尕海镇的一个纯牧业村,位于国道213线兰州通往四川九寨沟的黄金旅游线上,距离碌曲县城23公里。
曾经的尕秀村只有60多户人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015年,尕秀村开始向垃圾“宣战”,原来堆放杂乱的生产生活用品都井然有序地堆放到储藏室里,传统式建筑的琉璃瓦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村道两侧墙壁绘上了传统元素的图案,行走在尕秀村,但见整洁的人居环境、宽阔的乡村道路、崭新的藏式民居。
凭借国道两侧的区位优势,尕秀村紧紧围绕实现“村庄美、产业兴、牧民富、环境优”的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宜游、聚商宜业、绿色藏餐、农牧业体验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村,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
2019年,尕秀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给接待能力带来了挑战。尕秀村引进了旅游餐饮管理企业,建起了中央厨房,对牧家乐民宿服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不仅保证了服务品质,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如今,尕秀有美景有美食,全村393户1910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成为了久负盛名的高原生态旅游藏寨。
尕秀村,是甘南州持续放大“环境革命”品牌效应,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的一个缩影,也是甘南州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小康村的一个样板。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甘南州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艰难起步、曲折探索,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跨越千年的发展奇迹,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的大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变化天翻地覆,甘南从贫困走向小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高原走向世界。
岁月悠悠,波澜壮阔。七十年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
提质增效发展成就斐然
对于70年来甘南州经济发展成就,数据最具有说服力。
统计显示,建州初期,甘南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5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498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仅有3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7:2.5:1.8。经过70年的奋斗,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17.1:11.5:71.4,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1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8.37亿元,分别是1953年的544倍、5667倍。
一个个与经济相关的数字,是诠释甘南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霓虹倾城,夜晚的雪域羚城光彩照人。
吃完晚饭,穿过川流不息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羚城公园,沿着人行步道散步,这是合作市怡安家园居民敏儿萨近年来养成的习惯。
作为土生土长的合作人,敏儿萨曾经的生活环境印象深刻。“以前的合作,房屋多以平房为主,通风、采光条件差,还经常停水停电,生活很不方便。”敏儿萨说。
合作市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紧扣“南扩北提东进西升”八字方向,投资3.4亿元推进“两级突破·多点支撑”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城南、城东片区规划编制,羚城公园等十大州庆项目和甘南津街等十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同时注重在“美节点”“塑亮点”“疏堵点”等细微处发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幸福的成色,必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从曾经的遍地砖瓦房,到如今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从曾经的塑料袋满天飞、污水漫道,到如今清洁取暖、道路整洁;从曾经的道路坑洼、缺树少绿,到如今步步是美景,处处皆花园……70年光阴飞逝,数不清的暖心变化发生在羚城大地上,成为民生改善、百姓幸福最生动的注脚。
合作市仅是甘南州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一个缩影。70年来,甘南州奋发图强,打基础、强功能、补短板,基础条件日臻完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刚建州的甘南,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夏河机场建成通航,兰合、西成铁路全线开工,临合、王夏高速建成通车,卓合高速、合赛高速加快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等水利工程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安全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改造棚户区9.7万套、老旧小区1.17万户,202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是1953年6万元的27万倍,城镇化率提高到43.52%。
生态文明建设再谱新篇
甘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70年久久为功,甘南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流动沙丘披上绿装,沙化草地盖上绿毯,道路两旁掀起绿浪;河曲马、黑颈鹤、大天鹅、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在此繁衍生息;眺首曲日出,望朝霞映河,观水禽群戏,大河上源的玛曲县绽放着绿色崛起的壮阔篇章……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而玛曲县黄河段干流总长433公里,约占甘肃黄河段干流的一半,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素有“黄河之肾”“中华水塔”的美誉。
站在玛曲黄河大桥极目远眺,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母亲河,仿佛一条巨龙,奔腾跃动,滔滔向东。
甘南州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特别是尕海湿地、黄河首曲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境内有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干支流。甘南还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全州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0个,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15个,地质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2个,自然保护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想生态事、做生态人,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甘南州不断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实施了“黄河规划”(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纵深推进“环境革命”,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7%,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湿地面积达到576万亩。
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甘南黄河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教育是民生之基,民心所系。
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自2011年建校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突破。目前,该校吸纳了170多名特殊学生,不仅提供语言康复、心理健康、学科能力等基础知识教育,还通过烹饪、唐卡、缝纫等职业教育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为特殊学生回归社会提供助力。
“我们在校园内建立了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动手播种、施肥。到了收获季节,孩子们种的蔬菜被做成菜肴、摆上餐桌,大家都很有成就感。”鲁毛才让说,学校通过创新的方式,培养和提升特殊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合格劳动者。
建州初期,甘南州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十分落后。70年来,一批乡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中学基础设施及其他重点教育工程相继建成,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2022年有各类学校831所,在校学生达到13.8万人。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70年来,甘南着力健全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85所,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执业医师、护士、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5.73张、2.96人、2.11人、7.43人的历史新高,人均寿命由1953年的34岁提升到2022年的66岁。甘南大剧院、州体育场馆以及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等一大批文体项目建成投运,农牧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沐浴着党的光辉,甘南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建州初期,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甘南始终把改善和保障基本民生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就业、上学、看病、住房、行路、用电、饮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2015年以来,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下大气力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农牧村经济,全州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牧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83元,是1953年的54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60元,是2004年的6.4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稳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立足州情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率先提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要素,对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谋划,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打造“红色旅游、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城郊融合”六大建设类型,建立“标准、制度、责任、保障、宣教”五大机制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以自然村为单元,实现全覆盖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目标。
2015年以来,甘南州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下大气力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农牧村经济,全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牧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以来,甘南州先后命名41个国家、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尕秀村被人民网评选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49个“美丽乡村”样板之一。
截至2022年底,全州累计投资198.5亿元建设了212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合作、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卓尼、临潭和舟曲八县市住房全部达标,全州已基本消除了农牧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甘南州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2023年,甘南州计划高标准新建、高水平提升、高规格打造生态文明小康村220个,着力发展富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继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70年精耕细作,甘南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深入推进依法常态化治理,大力推行“群众管理群众、僧人管理僧人”和“网格化+十户联防”“十管十防”“8+基层社会治理”等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筑牢了社会稳定“安全防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14个单位和17名个人荣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甘南各族人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胼手胝足、团结奋斗,守护生态屏障,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建设幸福家园。截至目前,甘南州被国家民委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1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被省级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33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个。受国家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19人;受省级表彰的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79人。全州上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通过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巩固成果、引领作用,为全省创建工作提供了“甘南方案”,贡献了“甘南力量”。
雪域甘南满眼春,征途万里惟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南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奋力谱写好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甘南新篇章。草原儿女将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南实践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