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西:科技赋能严把中药材种子质量关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8-14 08:33:08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曹立萍 杨唯伟 蔡文正

采集地:新疆伊犁巩留县;千粒重:3.17g;水分:3.33%;发芽:86.00%……在位于陇西药圃园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内,每一颗中药材种子都被赋予DNA条形码,工作人员只需用手机一扫,种质信息就一目了然。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通过晾晒、筛选、封装、编号、赋码等一系列精密操作,对采集到的中药材种子进行封装入库储存。”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张金文介绍说。

陇西药圃园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200亩,是一个集中药材新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科技研发转化、科普教育培训、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

“近年来,我们通过种质资源入库(圃)、制作标本等方式对当地及省内的中药材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建成了560平方米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库容量可达6万份。”张金文介绍,截至2022年底,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品种有94种,共3264份;以植物实体(标本)形式保存412种1300份;种质圃以活体形式保存120种。

优质种子、种苗是保证中药有效、安全、稳定的基础。

为有效解决陇西县大宗药材黄芪、党参、黄芩等品种因长期栽培导致种质资源混杂退化、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陇西药圃园在大宗品种上开展提纯复壮工作,并进行优质种子(苗)繁育,提高生产良种覆盖率。

“通过长期在大宗品种上开展提质增效试验示范,我们总结出种子(苗)繁育、种子(苗)质量、大田栽培、有机栽培等方面的技术规程,有22项申请为省颁地方标准。其中,《一种中药材的地膜育苗方法》等7项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保护。”张金文介绍,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陇西中药材栽培的标准化程度。

近年来,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陇西药圃园,积极开展新品种、野生品种引种驯化工作,将当地野生品种或外地珍稀名贵品种采集或引种栽培,通过定向选择和培育后,将比较好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充实本地区栽培的中药材资源。目前,陇西药圃园累计引进当地野生品种和外地珍稀名贵品种238种,成功驯化的有196种,向大田推广46个品种。

种子检测和加工是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种子种苗检验检测中心,记者看到检验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党参种子一颗一颗摆放进培养皿里,进行观察实验。

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CMA(中国计量认证)认定和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种子种苗检验检测中心可开展中药材有效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灰分、水分、二氧化硫等检测,也可开展农产品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及种子种苗的质量检测业务。

“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主要承担着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的技术指导、追溯体系建设、中药材质量和种子的检验检测,以及中药材品牌培育推广等工作。”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毛正云介绍,近年来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总结了一套成熟规范化的中药材加工技术,重点解决中药材种子在生产环节当中机械化播种、病虫害防治、精量化播种的问题。同时,对全县5.38万亩种子种苗基地,通过道地中药材追溯平台对育苗过程中的施药施肥、田间管理进行监管指导,从而提升种子质量,不断扩大中药材良种覆盖率。

据介绍,近年来陇西县大力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标准化种植试验等工作,先后制定了党参、黄芪、黄芩等道地药材品种的22个标准化种子种苗质量、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并申请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同时,加快推进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药源基地体系,引导药农应用绿色生态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双减”,有效提升药材品质。

2023年,陇西县建成500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4.2万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8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24万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