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武”动崆峒 走向世界——平凉“武术之乡”建设纪实

来源/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时间/2023-08-14 16:20:06

拼搏的武者、交流的武艺、传承的武魂——这里是“武台”,亦是舞台。

8月14日,为期5天的“奔跑吧·少年”第四届崆峒武术节暨第三届“甘小侠”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将在“中国武术之乡”平凉拉开帷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甘肃平凉,一起为青春拼搏的精彩赛事加油鼓劲,为团结和友谊的武术盛会欢呼喝彩。

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每个少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武术之乡”平凉,深厚的武术文化积淀,千年尚武精神的传承,以及当代武术精英的豪情壮志,城乡武术活动的迅速普及,无论是历史的纵向延伸,还是现实的横向发展,都为平凉举办国家级、省级大型武术赛事奠定了基础,使之借助赛事持续火爆“出圈”,成为燃情八月的网络热频词。

 恢宏武术气象古已有之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武术之乡”平凉的雄浑壮美。崆峒武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让世界领略了崆峒功夫的神秘与力量;金庸笔下的崆峒武术,令无数少男少女心向往之;而坚持几十年习练崆峒武术的健身爱好者,则让崆峒武术融于生活点滴……

崆峒武术的兴盛传承,与平凉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民必讲武求备,非尚武不可图存”,老百姓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

长期研究崆峒武术文化,积累了丰富资料的刘武道,作为武术爱好者,他深感平凉民间尚武之风的强盛。他认为,“古代氏族部落战争萌生了原始的崆峒武术,频发的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形成。”

“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宋代,平凉为西部边关,宋、西夏、金互相争存,战事连绵不断。在长期的抗夏、抗金斗争中,平凉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吴玠、吴璘、刘琦、郭浩、曲珍等。”刘武道说。这些侠义之士,讲究武德,扶危济困,愿为百姓慷慨赴死,以自己的英雄壮举为引领,铸就了不惧苦难、重义轻死的纯朴剽悍的民风与大开大阖、豪爽仗义的平凉人的性格。

“频繁的战乱,使军事武艺因为争战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平凉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是促成平凉尚武习俗形成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刘武道说。

崆峒武术的兴盛,也与这里的人尚武任侠的秉性紧紧相连。热情好客、海纳百川的平凉人,自古就展示出武乡的恢宏气象。

武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平凉民间习武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职业教习武艺的宗师。

从现有的资料看,康熙至嘉庆时期,仅平凉府所领固原、静宁二州和平凉、隆德、华亭三县,均设有军旅训练习武的教场,用以训练军队和选拔人才,平凉城内设北教场、东教场、西教场,并经常设坛比武。其时,平凉投军者越来越多,仅静宁县投军者达百余人。在平民投军者中,庄浪(时属静宁)人孔登远、邵银、李入泮、周风鸣等先后带艺投军。孔登远身经百战,人称“孔啸虎”;邵银作战勇猛,因功升为统领,后辞职出游,以授拳为业,名扬陕、甘、宁诸省。光绪六年(1880),平凉府在城西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的“童试”。总之,明清时期的武科和军功制度的广泛推行,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根据有关考证和资料显示,19世纪初,是崆峒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在民间武术的发展上。1916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拳,县境内的许多中小学堂(校)也设有武术课。1923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住地张公祠创办讲武堂,平凉城内关帝庙设有擂台,每年都举行打擂比武活动。这一时期,平凉县境内的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练拳场所。其间,有名气的武术名人有马道成、佘仁耀、汝志坚、汝志治、吕开秀、吕世平、郭宗尧等。

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嬗变及其与艺术、宗教等文化样式的渗透交融,崆峒武术已由冷兵器时代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有效手段,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态。

今天的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是以崆峒山为发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战争中形成的攻防格斗方法和格斗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还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留传下来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凉各县(市、区)的民间传统武术,甚至包括平凉周边地区如陕西彬县、长武、陇县、凤翔;宁夏固原、泾源、隆德;甘肃庆阳、天水、张家川、定西、临夏等地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及这些地区各少数民族武技武艺。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期传入平凉地区的查拳、花拳、红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传入平凉地区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国家规定套路和新创编的竞赛套路等。

崆峒武术中,英杰辈出,代代有传人,除了杨振纲、郭景华、马恒福、居世安、童天样等老一辈武术名家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童世英、马明星为平凉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在198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

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肌理”。

夯实崆峒武术发展之基

尽管崆峒武术代代传承,拥有着一批批优秀的武术名家,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崆峒武术也进入了人才发展瓶颈期。

为了擦亮“崆峒武术”这张“金名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崆峒派武术文化保护及内涵提炼,持续推进教学、赛事、演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使崆峒武术在传承发展道路上大放异彩。

“崆峒武术如今正得到有序传承。”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介绍,2009年,崆峒区政府出资1800多万元,在崆峒山脚下新建了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目前有在校生近400人。

作为崆峒派武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崆峒武术表演团团长陈虎12岁在文武学校学习崆峒派武术。多年的武术生涯,让陈虎感触颇深,“所谓术业有专攻,你要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一定要静得下心、熬得住,不仅是实践,也要有理论、文化、思想哲学上面的学习。”如今,陈虎系统掌握了崆峒派武术各种拳术、器械,他悉心为弟子们传授崆峒派武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崆峒武术健儿血液中,流淌的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为国争光的男儿志向。20多年来,崆峒文武学校教练、学员共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武术比赛、表演活动1800场次,获得奖牌1100枚。目前,全国传授、习练崆峒武术的人员已逾20万人。培养出的学生有的进入省体工大队,成为专业运动员;有的参军,被招录到特种部队服役;有的进入影视圈,从事武打表演;有的从武校毕业后,继续进入大学深造;有的则被北京、浙江、西安等地的知名武校聘为武术教练。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今天,崆峒武术赋予青少年一代格外靓丽的色彩,超越自我、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在平凉青少年一代身上闪耀。

11岁的何文俊对武术情有独钟。何文俊从小看父亲舞狮,十分喜欢。7岁时,就和哥哥严文凯一起报名参加武术班。何文俊的父亲何永强说,“两个孩子喜欢武术是因为受我的影响,我从小参加舞狮训练,那也是要有功底的,跳跃、躲闪、表演,要将武术与舞蹈融合,要有阳刚之气。现在,大儿子严文俊过年会跟我一起舞狮,他还会说春官词呢。”

在严文凯看来,自己练习的不仅仅是一门武术,更是在传承祖辈们的精气神,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够在武术造诣上更上一层楼,为自己争得更多的荣誉。严文凯曾获2018西北五省武术邀请赛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术一等奖。他坦言习武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让他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崆峒武术正在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发挥新动能。在市体育局的指导下,各级武术协会及武术场馆不断探索传统武术在当代的传承之道,一方面,加强崆峒武术的适用性,将其与养生、健康相结合,另一方面完善崆峒武术的理论和哲学体系,刚柔并济演绎健康养生之道。

赛事搭台助推融合发展

学打拳、习武艺,今年暑期,崆峒山中台上,崆峒武术传承人正在表演武术,一套动作表演下来,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来自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等国的20余名在华留学生,跟着传承人出拳习武,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以“武术”为名,崆峒山迎来一拨又一拨海内外游客。

作为平凉的龙头景区,崆峒山一直在努力提升“江湖地位”,把崆峒养生、武术、道教文化融为一体,大力推动“旅游+武术”融合发展。其中打造崆峒文化研学游等活动,受到旅行商的推崇。崆峒山景区通过武术表演、武术文化学习等,围绕“侠文化”主题,在景区打造沉浸式武术体验,沉浸式的“唤醒”与“焕新”,让特色文化“活”了起来,从而催生文旅融合乘积效应,唤醒千年古城的文化记忆。

“武术搭台、经济唱戏”,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平凉一直在努力。

近年来,甘肃省体育局、平凉市人民政府相继联合主办了3届崆峒武术节,4次全省性崆峒武术比赛,先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4次全国性武术赛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体育交流项目促进崆峒武术走向世界,与美国、埃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文化体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展崆峒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当今,崆峒武术已成为平凉旅游和平凉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崆峒武术走出国门在传艺、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一个集智慧、美好、向上于一身的平凉形象和中国形象。

对于平凉人来说,还有一个文化记忆,就是央视《乡约》《城市一对一》《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魅力中国行》等节目中,“崆峒武术”在崆峒武术健儿的演绎和推广中,多次出现在全世界观众的视野。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崆峒武术健儿一次次精彩亮相,把“崆峒武术”这张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平凉还借助武术等各类体育赛事加大对崆峒武术文化的挖掘和转化,不断构建“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平凉全域旅游多点开花。从崆峒山、王母宫到云崖寺、莲花台,从安口窑的片片陶瓷到崆峒武术的一招一式……其背后,蕴含的是古城平凉在全域旅游资源方面的实力和潜力。得天独厚的崆峒美景、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与崆峒养生文化、崆峒武术文化完美结合,打造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得以在“养生平凉”休养生息。

让口口相传的侠义故事、书籍上的英雄传奇都“活”起来,需要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如何体现崆峒武术特色,在武术这株孤傲的文化之树上嫁接旅游新枝,使武术成为平凉旅游业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平凉还需不断解锁新的“打开方式”。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武术文化”与崆峒山水相融,系统打造崆峒武术特色文化成果;做好崆峒武术学习体验、非遗传承、文化交流研学之旅,打造地方旅游新路线;大力培养武术非遗人才,打造以弘扬崆峒武术文化为主的经典剧目。

  武术之乡,未来可期。(柳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