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崆峒区中街街道万安门社区的和合巷,因取意和谐合力、和合包容而得名,是南馨园小区居民张逸霄先生每天回家的必经之处。
“以前这里到处脏乱差,晚上更是漆黑一片。夏天一到,管网发黑发臭,车辆乱停乱放,赶上学生放学,路面就更加狭窄拥堵……每次经过这里都觉得非常不舒服。”张先生出入这条小巷常感无耐。
改造前的和合巷
“和合巷变了!”今年夏天,附近的居民感叹:沥青路面干净平整、门头招牌整洁透亮、就连特色影墙都写满了文化印记……
张先生对此变化感到非常满意。他说:“巷道改造在保留了居民区烟火气的同时,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让人感到舒心。”
从“当媳妇”时就学卤肉到后来在巷道西口经营一家卤肉店足有20年的王海琴阿姨对巷道的变化更有发言权。她说:“以前这里到处脏乱差,晚上更是漆黑一片,改造后,门店里有了下水和暖气,巷道里装了路灯和监控,不仅环境整洁干净,晚上也亮亮堂堂,人流量也增多了。”
“最大的变化是,我家小店的生意比以前都好了!社区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在这小巷道里经营早餐店已有18年之久的商户童宝强也一个劲儿地称赞道。
改造后的和合巷
然而,一年前的和合巷却是另一番模样:路面破损,下雨天路面积水湿滑;巷道门店无下水、无暖气;巷道内小餐店、理发店周边的雨水管网常年油污,周边居民与过路行人感到无比闹心。
为了追溯这一蜕变发生的过程,记者来到了位于南馨园小区A区和B区之间的和合巷。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南馨园小区建成时,它便一同出现了。巷道东西128米,共有门店33户,周边小区住户634户1365人。由于建设时间久远,巷道门店无下水和暖气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长达20年之久。
发展桎梏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三抓三促”的脚步促成了这一顽疾的化解。
2022年5月,万安门社区聚焦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将和合巷改造提升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成立改造工作小组,联合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等10个创城包抓单位及物业公司在前期掌握、群众投诉反映基础上,多次深入门店、小区征求意见建议,经区委、区政府现场查看并提出方案对整条巷道进行改造提升。
改造过程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体现了社区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针对上下水、暖气改造等重难点事宜,我们反复协商制定改造方案,在创城单位、商户、街道社区等的共同支持下先后筹集资金162万元,完成了上下水、暖气、屋面防水、外墙保温、道路路面砖更换、巷道铺油,以及更换门窗、门柱、门头、踏步,安装宣传灯箱、路灯等工作。”万安门社区党委书记兰瑜玲介绍。
2022年11月,改造完成,巷道面貌焕然一新。更可喜的是,红旗街南侧27户商户也自发加入到改造工作中,自筹资金对上下水、暖气等进行了改造。
改造后的街巷一隅
居民索钟再度提出疑问:“改造好不容易完成了,卫生环境会不会倒退?”
“为打消居民们的顾虑,街道社区的工作往往需要更加超前。”崆峒区中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社强的回答给巷道附近的居民吃了颗“定心丸”,他说:“虽然‘硬改造’已经完成,但是街道社区服务的‘软改造’未曾止步。‘小巷管家’便是举措之一。”
“和合巷一切正常。”
“巷道已看,下雨路滑注意安全!”
……
这是身为“小巷管家”的李小娟与同事们的日常对话。
据了解,为常态化保持巷道整洁与群众出行安全,今年年初,万安门社区在巷道内推行“小巷管家”自治模式,由社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党员群众代表组成巡查小组,通过巡查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除了‘小巷管家’之外,我们坚持‘美化’与‘文化’同步深耕,建成小巷微宣角,‘一月一主题’布设更换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内容,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做巷道管理的参与者、文明实践的引领者。”万安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清兰介绍道。
和合巷提升改造的成功,亦是包抓共建工作机制运转成功的结果。“这一实践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境污染和形象面貌差等问题,提升带动了巷道人气商气的增加,探索形成了‘社区牵头+包抓共建+联动发力’的工作机制,为破解难题蹚出了新路子,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崆峒区中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社强表示。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看着现在的和合巷,路面平整洁净,车辆停放有序,环境清幽整洁,原本“冷冰冰”的水泥砖墙绘满了文明的“温度”,万安门社区党委书记兰瑜玲的言谈中充满了期盼:“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紧盯居民群众切身利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