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琪伟
郑鹏飞先生是我一直以来认为最值得神交的挚友,很羡慕他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也特别关注他在书法道路上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对他来说,有一件值得自己轰轰烈烈热爱并为之付出的“事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他从小喜好书法,先临摹颜柳,接着研习魏楷,最后选择“二王”。在不断临习《玄秘塔碑》《勤礼碑》《张玄墓志》《圣教序》以及《丧乱》《二谢》《得示》等王羲之手札的过程中,兼顾研读《北魏元洛墓志》《张猛龙碑》和《龙门十二品》等精典摩崖碑帖,从而奠定坚实的书法基础,初步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品读他早期的书法作品,颜体与魏碑糅合的特征极其明显,到他举办书展时,俨然已是王羲之行楷的风格。王羲之是我国书法艺术之祖,“二王”技法被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梁武帝萧衍评价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古往今来,在此道上成名成家者数不胜数,依傍在“二王”大树之下无疑成为书法人的不二选择。
书法不只是伸纸执笔操觚染翰的艺术技能,它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养成和高远的人文精神。品读郑鹏飞先生的书法作品,取法乎上、顾盼生姿、欹侧造势等一些术语呼之欲出,呈现古典意韵与个性元素共生交融的无穷韵味。正如崔鸿文先生评介:“郑鹏飞先生十分注重书法作品创作中的美学理念,用笔结体重视笔墨的矛盾关系,大小、收放、粗细、枯湿、虚实、疏密、欹正、断连关系处理到位,细节很耐玩味。”
在我看来,郑鹏飞先生的书法艺术之路能走得很远,原因有三:一是以古为徒,尊重和崇尚经典碑帖,善于从临帖中汲取智慧。对书者来说,临帖好比渡河之舟,从中能吸收历代书家的经验,得古人笔意,通过临帖能获得创造书法美感的共同法则。我国明清以来的诸多书法大家,往往将临帖贯穿一生,甚至将临帖变成“另类创作”,达到如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艺术境地,让人仰慕。
郑鹏飞先生习字多年,没有沾染一点江湖书法的习气,始终行进在研碑析帖的正道上。他的书法以中锋用笔见长,线条质量透出金石篆籀特质,其得益于早年陇上书家杨剑锋先生的悉心指导。杨剑锋先生五体皆通,尤以隶书著称。篆隶离不开中锋用笔,在这方面对郑鹏飞先生的影响很大。郑鹏飞先生中外历史文化知识积淀深厚,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亦达到一定深度,这种人文素养对研习书法至关重要。
记得前几年我曾给他建议,在临习经典法帖的同时,多穷研书理,有意去关注甘肃特别是陇南历史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可以选择研读临习秦公簋铭文、西狭颂碑文,尝试创作赵壹、王仁裕、邢澍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杜甫的陇右纪行诗作,用自己的书法表现厚重的陇南历史文化,给自己的书法贴上地方厚重历史文化的标签,相互借势,不断厚植人文涵养,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培根铸魂。
二是书法晋级路径合乎学理逻辑。我注意到,近两年,郑鹏飞先生的书法作品明显加入了米芾的风格,个别字结体的处理比米芾还要大胆夸张。他说,近两年来,感觉在临习《圣教序》时遇上“瓶颈期”,在书界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大量临习米芾前期的《三吴帖》《盛制帖》《甘露帖》《箧中帖》等碑帖,偶尔也临读了《张迁碑》《鲜于璜》《西狭颂》等隶书碑帖,收获颇丰,成效初显。
从书法中势的角度分析,将“二王”书法正势发扬光大者为赵孟頫,将斜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米芾,在浑厚层面颜真卿做足了功课,在劲道上欧阳询功不可没。而米芾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米芾用笔跳宕险峻,变化多端,结体欹侧多姿,点画俯仰向背的动态错位丰富,充满率真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郑鹏飞先生选择米芾以求突破无疑是明智之举。
古今很多书理典籍对书家书写技法的上升轨道多有描述分析。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云:“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而“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孙过庭《书谱》中也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可见,一味地把字始终写得板板正正,四平八稳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书贵变化,拓宽审美视野,打破惯常书写,在险中求稳,书法完全可以美得不理性。
由此分析,郑鹏飞先生已进入并正在“奔波”于第二个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定能达到“书老人尚年轻”的艺术境界。
三是基于多重书法社会人身份的开放格局,为书艺交流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郑鹏飞先生身兼数职,任陇南市书协理事、市书协机关工委秘书长、《书法报》陇南工作站副站长、陇南市武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作为《书法报》陇南工作站副站长,他倡议广大《书法报》读者之友为陇南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捐赠书画作品,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各类抗击疫情义卖及展览宣传活动;作为陇南书协机关工委秘书长和陇南市武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经常性参与组织和参加各类送书画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并始终坚持不间断地去拜谒陇上书坛名家秦理斌、郑虎林等先生,也不失时机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培训学习,与书家高手“过招”,切磋交流书艺。董其昌曾倡导书画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这种“走艺”环节必不能少。
当然,郑鹏飞先生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者,干事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甚至有时还有撞上南墙也不回头的执拗,这种文人气息是研习书法最为难得的品质。
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郑鹏飞先生人生阅历丰富,一直胸怀理想,半生脚下寻路,唯书法始终不能放下,与之不离不弃,孜孜以求并怡然自乐。人到中年,挥斥方遒的激情慢慢退去,但书生意气的才情已悄然形成。期待经过生命沉淀的他书海扬波,艺坛出彩。
名家点评
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依据所书内容内涵,奉照书法核心要素,利用书法传统工具,将各种认知凝聚于柔毫的一种超越理性的综合表达。书法既要继承渊源,同时又要符合时代审美。郑鹏飞是一位党校讲师,有着深厚的文史功底,这对他对书法的理解帮助很大。近几年来,鹏飞立足“二王”,浸濡于明清碑学,形成了自己碑帖融合的书法面貌。高山有尽,艺海无涯,我们期待鹏飞在诸体杂糅、古今相融的艺术理念牵引下,书写出独具自己性格气质的书法境界。——王小静(甘肃省书协副主席,陇南市书协主席,陇南市美术馆馆长、书画院院长)
郑鹏飞书法走碑帖融合的路子,在“二王”帖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于颜真卿楷书、行书也用功尤勤。他又取法魏碑吸收营养,特别在张猛龙碑上扎扎实实地临习,深得张猛龙碑金石遒劲又妍美之气,如此便形成了碑之刚健与帖之书卷气相融合的书法风格,既有古妍之美,又富时代气息。——王林宝(原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癸卯夏日雅集观郑鹏飞书法创作有感》:走笔行云流水间,临池无缀砚耕艰。兰风梅骨晋唐韵,鹏举翱翔阅陇山。——崔鸿文(陇南市文联原副主席,市书画院原院长,《书法报》陇南工作站站长)
郑鹏飞是陇南市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位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他的书法走的是碑帖融合,魏晋融合的路子,偏向于魏碑,用笔以方为主,兼用圆笔,笔笔扎实,笔意丰厚灵动而富于变化。书体俊逸奇姿,庄重典雅,自然和谐,伸缩得体。衷心希望郑鹏飞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大的成绩。——王青彦(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省书协副主席)
鹏飞天资聪颖,为人忠厚,从艺虔诚。沉迷书道多年,基础扎实,成绩突出。近年于行书用功最勤,感悟甚多。笔墨率性灵动,雅逸闲淡,厚重古朴。愿坚守精进,以求大成。——杨剑锋(甘肃省书协理事、省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陇南市书协副主席)